香河俚语之嘎巴链子
在《鱼汤》中,我写到青松大叔一网提上来,网底下白花花的全是鱼,头脑中忽然蹦出一个词来――嘎巴链子。
香河人嘴里常蹦出这个词来,一般是形容体形偏小的果实(毛桃、青杏或是黑枣)挂满了树。
比如,桃花落尽,小手指肚儿大小的毛桃满枝满杈,香河人就会赞叹道:“这桃结得,嘎巴链子似的!”
我不知道您在香河街头巷尾、走卒贩夫那儿听过这词没有,如果听过,就不妨听听老蒙给您追根溯源一番。
香河俚语之嘎巴链子 香河俚语之嘎巴链子 香河俚语之嘎巴链子盛行于西藏、青海的佛教密宗有它独特的地域色彩――苍莽,蛮荒,有一种发自血液与骨髓的虔诚。
僧侣或信徒主张天葬,把遗体奉献在山岗上。根据马健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记载,遗体上的肉会被割成一条一条的喂鹰,骨头也要砸碎,把骨髓都要呈献给上天,这是在效仿佛祖舍身饲鹰的典故。肉体都供献出去了,其余的就更无所谓了。高僧们死后,他们的骨头――头盖骨、指骨、眉骨、胫骨等灵力最高,会被制成人骨的念珠(也就是嘎巴拉)。这样就彻彻底底地把自己奉献了,追随佛祖去了。
嘎巴拉是密宗的圣物,因为只有高僧的骨骼才能去制作,一副眉骨制成的念珠需要数十位高僧的骨殖,历时二三百年才能制成。嘎巴拉类似于舍利子,只是舍利子用来供奉,盛以金盒玉函,敬而远之;而嘎巴拉悬挂在信徒的脖颈,萦绕在他们的手臂,昼夜浸润盘弄,敬慕而亲切。嘎巴拉的价值,在信徒眼中,远逾珍珠美玉,不可估量。
香河俚语之嘎巴链子因为无论佩带在脖颈还是手臂上,念珠都类似于链子。我猜想,“嘎巴链子”是一个合成词,“嘎巴”取自藏区的语言或梵语,“链子”取自汉语。
或许,在古代,香河或者附近地区,举办过盛大的法会,曾有西藏密宗的法师来过。他眉高目邃服饰殊异宝相庄严,为世人瞩目。他佩带的法器――嘎巴拉更是让人觉得神奇,于是嘎巴拉这个词就沉淀在香河民间了,而且在词汇的不断演进中,被赋予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的变化――嘎吧链子。
密宗大和尚神龙一现,杳无言讯,估计他讲的经我们听不懂;不过他的嘎巴链子,却给当地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一遇到连连缀缀的东西,一个词就脱口而出,“嘎巴链子似的”。
我这纯属猜测和臆断,全是野狐禅;不过很少有人对俚语中吉光片羽感兴趣了,所以我就信笔写来,抛砖引玉,希望方家提出更准确的见解。
香河俚语之嘎巴链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