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后感人文社科专题征文人文社科
【重读经典|《莫斯科日记》:爱情、友情及生活】

【重读经典|《莫斯科日记》:爱情、友情及生活】

作者: 难得的年纪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10:18 被阅读19次

    本雅明生于1892年,德国人,犹太人,在1926年年底前往莫斯科时34岁。那年距离二战爆发的1939年还有13年时间。

    1926年12月份的莫斯科冰天雪地,为了撰写一篇关于莫斯科的杂志约稿,本雅明6号到达了“白俄罗斯—波罗的海”火车站,迎接他的是赖希和早已相识多年且有一个小女儿的阿丝雅,与这两个人的相处几乎填充了日记的绝大多数篇幅。7号时先去了彼得罗夫卡大街的警察局登记,后前往卡梅涅娃学院,见了一个大笨蛋(原文),是德方负责人,后穿过丑陋的列宁墓(原文),前往克里姆林宫。随后返回的途中去了赫尔岑之家——一个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所在地,8号没有记录,以上便是第一篇9号的日记里主要的内容。就像前言里所说的那样,这本日记里所写的内容是其“最具个性的、彻底且无情坦白的记录”,真实到令人震惊,从日记的第一篇里便看得出来。

    在距离现今近百年前的欧洲,苏联已经崛起为事实上的客观存在,社会主义的旗帜就此也插入了众多欧洲青年的心里,成为了一种信仰追求,在日记的中篇部分,本雅明也思考过是否要在莫斯科正式的加入共产党,但最终没能行动。但是在其多篇的描述中,对共产社会存在的思考和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描述将内心的偏向暴露无遗。但是有偏向不代表不够客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对俄罗斯的现实所做的观察与分析依旧切实而有见地。但相对于这些貌似更有意义的问题而言,整本日记里更令我在意的远不是这些深刻的话题。

    想想本雅明在莫斯科都干了些什么吧!隔几日便去剧场看戏剧演出或电影,就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和朋友探讨了多次并且看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戏剧,在朋友赖希的帮助下接触了曾经的红军将领、现在的大检察官以及一些知名作家,并且为俄罗斯的大百科全书撰写了关于哥德的词条,在与朋友聚玩时会来一场多米诺骨牌的对决,入夜后会买许多当地的食物和酒期待阿丝雅或者赖希的来访……在寒冷的莫斯科,日常出行搭乘雪橇像出租车一样的冬日里,本雅明度过了一段整体上十分悠闲的时光。当然,在这近三个月的悠闲时光中,也并非毫无疑忧存在。

    在日记的开篇,本雅明便介绍了一位名为赖希的朋友,是一位导演。作为其在莫斯科的重要伙伴,赖希几乎安排了本雅明的所有与他人的会谈。然而伴随着阅读的逐步推移,在其较直接而有力的笔触下,日记实质上描述了两人的友谊逐步走向破裂的全过程。当然,在日记的后半程,本雅明也有尝试着主动修复二人的关系,直到莫斯科旅程的结束,两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决裂,但是在日记里所记录的两人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而进行的几次争吵却被描述的极其激烈,两人友谊的终结貌似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除了赖希以外,更令我感同身受的是本雅明与阿丝雅的关系。这甚至于会使我觉得这是本记录了一段真实而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小说,尤其是男主角的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考虑到本雅明的年龄,以及阿丝雅带有一个小女儿且离过婚的事实,这种中年人之间爱恨交融的复杂事态令人深感复杂……

    本雅明会嫉妒与阿丝雅保持亲密关系的男人,每每当其感受不到与之相处时对方的热情,甚至会甩出冷峻的言语,以试图使之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不悦,但是每当两人分别后却又会期待起对方是否会在夜间来访,并把这份期待毫无保留的记录了下来。在日记里,本雅明也敏感的记录了阿斯雅每天的情绪,感受到怀病在身的她间歇性的焦躁以及时常有的不安,也会同阿丝雅一同玩多米诺骨牌。有时本雅明会给阿丝雅诵读自己写的文章,亦或是莫斯科日记本身,甚至是关于阿斯雅的那部分内容也毫无保留的读给了她听,之后还会听阿丝雅的评价,并很在意对方的态度,其后一并写入日记。

    在两人相处的几个月中,并非没有过矛盾,甚至有过一次极不愉悦的相处,在某一个晚间,与阿丝雅散步在街头时对方突然提及了自己经济捉襟见肘的困境,并向他索要一些金钱上的补偿,本雅明显然愤怒了,甚至于翻起了旧账,大谈之前在经济上对对方的付出,话语间的冷峻甚至有些无情,语言的赤裸裸令我读来心颤,也深感日记的真实感之深,随后两人便不欢而散。但同样的,回住处后本雅明内心明显有着担忧,生怕两人关系会因此而断裂。

    经历了这样一次极不愉悦的交谈,在此后两人的一次相处时阿丝雅说道那夜以后自己以为两人的关系彻底结束了,但结果并非如此,也提到说自己曾想过是否要嫁给他,但是又很难想象自己以本雅明太太的身份会见他亲朋好友时的样子,本雅明说了些附和的话,不知是否是对自己的挖苦。

    整体说来,整本日记里关于赖希和阿丝雅的描述有复杂的地方,好比当本雅明发现阿丝雅和赖希在一起单独交谈时的某些情绪,以及当阿丝雅嘱托本雅明去看望生了病的赖希时的情绪,这些都体现了三人间一些微妙、明确却没有言说的内容,加之三人都已不再是青年,对爱情的看法也更具体,显得复杂而令人揪心。

    在本雅明的描述中,阿丝雅是一位希望过着欧洲中产阶级生活的女性(中产阶级一词经常被提及,常用来指俄国革命前的中产阶级),在心中对欧洲有着明显的向往,但是在莫斯科逐渐平稳下的生活又缓和了她离开的想法。不知当本雅明初来莫斯科时是否抱有极高的期待,但可以确定的是阿丝雅是他愿意动身前往的重要原因。在最后一篇1927年2月1日的日记里,本雅明挥别了阿丝雅,含泪离开了这里。历史是复杂的,人际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虽然在阅读中我对阿丝雅的看法在不断地恶化,尤其是想到本雅明会为了她离婚的事,但是却依旧无法对其做出某些负面的结论性评价,这或多或少源于作为后来人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尤其是想到二人的结局:本雅明二战逃离德国失败时绝望的自杀,以及阿丝雅此后在集中营里度过的几年时光。这些都阻碍了我对二人人格单纯的做出评价的想法。

    《莫斯科日记》的真实质感是不言而喻的,读过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日记里本雅明没有体现出身为学者所应有的睿智、理性,而是偏执又敏感,对人对事都有情绪化的一面,甚至使你无法想到此人曾写出了许多经典的哲学著作。但我们又深知人本该如此鲜活,在欧洲早已城市化、现代化多年了的二十世纪初,作为游走在理念与感情道路上的现代行者,本雅明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庸俗的。总之,相信对《莫斯科日记》的阅读对日后阅读、理解本雅明本人及其著作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莫斯科日记.jpg

    【学院征文】一起重读人文社科经典吧:
    https://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utm_medium=index-banner&utm_source=desktop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经典|《莫斯科日记》:爱情、友情及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qc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