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书法国学与传统文化
蒙眼读帖(五)想家的张季鹰

蒙眼读帖(五)想家的张季鹰

作者: 鲁下愚蒙 | 来源:发表于2019-06-29 06:25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释文:

    “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後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纭,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後。荣执其(疑缺“手”字)怆然。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张翰,字季鹰,据说现在有个明星叫张翰,为了不产生误解,我用了他的字来做题目。

    张翰是西晋时候的吴郡(今苏州)人,“清才”是说品行高洁,“魏晋风度”一直是人们所追慕的风流,然而真正所谓的风度其实是病态社会里的一种病态的性格。“真正掀开那一页厚重的史书,更多的是刀与火的杀伐,是泪与血的呻吟,是奸谋的肆行与忠义的沦丧(梅毅《华丽血时代》)” 。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再到“太康之英”,文人的脊梁是不断弯曲的,风气是越来越污浊的。所以张翰的“有清才”显得如此可贵。每个时代的“清才”对是相对值,没有绝对的,因为时代对“清才”的容忍度是不一样的。嵇康的清才把他推上了断头台,那时候还在曹魏的末世,司马氏还没有完全摘下遮羞布,而一旦进入司马家的西晋,底线便被一再拉低。

    张翰“有清才,善属文”,就是文章写得很棒,但性格放任不羁。这和“竹林七贤”又有点相似,其实七贤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和代表,是服完“五石散”之后,在大街上光着上身“半裸奔”的队伍里喊得最响亮的那几个。因为这个性格,张翰被称为“江东步兵”,当过“步兵校尉”的人成千上万,但只有阮籍对此专属,被称为“阮步兵”。人们拿张翰和阮籍相比,才有这个称呼。

    张翰应该是对当时天下的形势认识的比较透彻了,那时候被政治裹挟着的读书人可选择的不多,要么顺从而投机政治,像“文章二十四友”。要么就是坚决不合作,以嵇康为代表,可惜被砍了头。要么就是装疯卖傻,明哲保身。前有“阮步兵”后有“张步兵”,阮籍是驾车往前走,走到无路可走,下车嚎啕大哭,哭完擦干眼泪回家,“日暮哭穷途”。

    张步兵呢?先给朋友上了一课,给同郡的友人顾荣说:“天下大乱,明天和意外不一定谁先来。尤其是名人,想保全自己很难。我本是山野间散淡之人,没什么名望,不怕招祸。而你(子善)要保全当下,更要为将来考虑啊!”顾荣听了他的这一番话,很感动“执其怅然”,但不知道最后是否得以全身而退。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张步兵没有学阮步兵,或许是张翰的名声没有阮籍那么大,关注度不高,粉丝多是把双刃剑,谁知道墙角里的那双眼射出的是什么光呢?张翰从容辞官而去,去之前留给人家一个“吃货”的形象——我想老家的莼菜和鲈鱼了。试问一个吃货怎么会对政治产生威胁呢?

    从此,“吃货”张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典故——莼鲈之思。

    二百多年后的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把这个故事用笔讲述了一遍,书法史上称之为《张翰帖》,又叫《季鹰帖》,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传为欧阳询所书,现存是唐人的双钩摹本。)

    八百年后,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北望中原,河山万里尽沦于金人铁骑之下,愤而填词《水龙吟》,有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我不喜欢吃鱼,鲈鱼没觉得多好吃,但苏州的莼菜汤是喝过的,第一口就知道张翰为啥辞官回家了!

    蒙眼读帖(五)想家的张季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眼读帖(五)想家的张季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ru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