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93)
第十三章
湖湘人才之喤引 大清陶澍第一人(下)
“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
陶澍身兼仕林学界,身体力行提倡改革,周围聚集了一大群有志士人、官员,互相切磋,互相砥砺,推动了“经世致用”风气的发展。史学家萧一山:“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此说虽大体不差,但却囿于湖南一地,然陶公识人,却不仅仅没有器具。
卓见慧眼识英才。陶澍并与贺长龄、魏源等人为莫逆之交,魏源帮助陶澍革故鼎新,策划漕运、盐业等实务大政。陶澍拔左宗棠于微末,识胡林翼于幼时,后来陶左二人结为儿女亲家,胡林翼则成为陶的贤婿。左、胡二人后来名震天下,皆为晚清名臣。林则徐是当时为数不多注重事务的官员,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加强对外抵抗的力量。禁烟上,陶澍坚决支持。陶澍病逝前,专向道光皇帝举荐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称他“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
政绩卓著结知己。魏源和陶澍都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不仅情感相投 ,而且思想高度一致。他们鄙弃空谈,倡导实学;正视现实 ,针砭时弊;重视调查 ,实事求是;兴利除弊 ,倡行改革。
他们既是道光年间海运的首倡者 ,也是两淮盐政的改革者 ,兴修水利的实行者 ,货币改革思想的设计师 ,在对待鸦片问题上 ,他们同是力主严禁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陶澍和魏源,作为中国近代史是两颗耀眼的明星,互为倚重、相帮相助,成就了永垂后世的事业。有史者称:道光时期的所有重大改革,都是由陶澍发起 ,陶 、魏共同设计 、共同执行。如果没有陶澍 ,魏源只能止于纸上谈兵;没有魏源 ,陶澍的改革则缺乏理论先导。魏源与陶澍的结合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样板 ,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示范!
陶澍对魏源非常器重 ,延为幕僚 ,直至自己逝世。魏源入幕后 ,陶澍的文稿几乎全是魏源代笔。即使在临终前夕 ,陶澍也“口授行状 ,请魏源捉管代书 ,上之史馆”。魏源对陶澍也十分敬重 ,陶公弃世后 ,他为陶澍撰墓志铭 、神道碑铭 ,称赞陶澍”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 ,及备兵川东 ,摘伏发奸 ,又为能吏。”并撰挽联感念陶公的知遇之恩 ,联曰:
知遇感殊深 石屋印心牖北垂询商大计
诚恩诚普及 灵车返里 江南遗爱念宏观
曾氏自幼即神交故人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小陶澍32岁。道光十六年(1836),曾国藩两次科考失败,深感自愧:
韶华弹指总悠悠,
我到人间廿五秋。
自愧望洋迷学海,
更无清福住槽邱。
匣里龙泉吟不住,
问子何日斫蛟鼍。
虽然如此,但有着“倔强”之性的曾国藩并不服输,特意转道金陵,向乡贤陶澍请教学问与求仕之道。却因陶的门客李子木自作主张,为陶澍挡驾,三年后,陶澍病逝,故终其一生,曾国藩未能与陶澍见面。
但无论如何,陶澍都是对曾国藩的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之一。而且陶澍对曾国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道光时期,陶澍不仅是“湘系经世派”的领军人物,令湖南文人士子和官僚均以陶澍马首是瞻,而且是最被仰慕与钦羡。曾国藩全心致仕、笃信理学经世,更以陶澍为表率。从他专程绕道江宁(似乎命运中注定曾氏与江宁有缘,那么早就与江宁有意无意地发生联系)拜访陶澍的目的虽未实现,足显其仰慕陶澍之情。
陶澍对曾国藩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萧一山说:“中兴人才之盛,多萃于湖南者,则由于陶澍种其因,而印心石乃策源地也。”
如果“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人物不能蔚起”。陶澍被湘人称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宗主,曾国藩就是其培养和影响下的杰出人才之一”之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