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疗愈写作亲子教育心理
每个“问题”少年,都是被隔绝的天使

每个“问题”少年,都是被隔绝的天使

作者: 冰千里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21:42 被阅读47次

    本文首发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01

    团体督导中,同行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小麦是一个15岁的高中女孩,白白净净,眼睛清澈、明亮,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没有朋友、辍学在家、痴迷布娃娃家族。

    咨询室里,小麦总会随身抱着一个布娃娃,她管它叫“麦子”,话题也都是:给麦子梳妆打扮、与麦子对话、和麦子购物、看病等。

    每每此时,咨询师都会询问她的现实:和爸妈的关系、兴趣爱好、为何辍学。

    而小麦好像完全无视这些问题,也不做任何回答,继续沉浸在和布娃娃的互动之中。

    几次无果,咨询师感到了强烈的被忽视,觉得自己在小麦面前就像空气,每当小麦在描述“麦子”的时候,总是犯困、生气,挫败感开始蔓延。

    于是,小麦开始迟到,两次之后就再也不来咨询了。

    听完,有一种悲凉从心底缓缓升起,我突然很心疼小麦,也很喜欢她,不,是很欣赏她。

    因为我听到了小麦和麦子互动时那些美丽的故事:

    她们生活在另一颗星球,在那里没有责骂、没有苛刻、甚至没有学校,她们漫步在芬芳的丁香树下,一起跳舞,一起捉绿色的蜻蜓,一起把白云撕成一片一片,然后嚼在嘴里当棉花糖……

    对这些描述,同行极度厌烦,只想把小麦定义为“自闭”、把麦子定义为“幻想”、只想让她尽快去到学校,就像小麦的爸爸妈妈希望的那样。

    我在想,美丽的小麦,可爱的麦子,以及他们世界中纯粹的美好,同行怎么就看不到呢?

    02

    许多家长、老师都像小麦父母一样,给小麦这样的少男少女贴上了“问题”标签,送进了心理咨询室。

    小麦被隔绝了,在我看来,像极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小麦们为何没有朋友?

    因为没人可以理解他们,没有人关心他们内心那另一个世界。

    他们原本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原来就像他们痴迷的这种东西,就像麦子这个布娃娃,如此地可爱、纯粹、通透。

    小麦精心呵护着麦子,沉浸在麦子的情绪中,无微不至地理解着麦子。

    麦子作为一个布娃娃,是幸福的。

    很多孩子原本就这么幸福。

    在他们这样展示自己的时候:

    张开双臂向你扑过来

    欢呼雀跃让你看他们的涂鸦

    把你给他买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

    炫耀和小伙伴比赛踢进了一个球

    上课用小纸团敲在小明脑袋上

    故意惹老师生气引发全班哄笑

    突破自己考了85分

    这时他们是幸福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小美好体验中。

    此刻,你只需要维护这种美好体验,就会很自然地延续他们的幸福感。

    比如:

    弯下身子听他们在说什么

    看见他们眼神中的小兴奋

    用表情告诉他们你很感兴趣

    或用几个字表示“你知道了”

    甚至你只需要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就够了

    此刻,不必大惊小怪,不要一惊一乍,也别阴晴不定,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平稳被看到的态度,大喜大悲那是你的需要,不是他的。

    而家长们有谁能够做到呢?绝大部分都会这样回应:

    冷漠地回答:“我知道了”

    头也不回地说:“你真棒”

    “快点儿说,我忙着呢”

    “怎么搞得,弄得满身是泥巴”

    你怎么可以这样呢,简直混蛋

    你看看人家都考满分,你还好意思说

    没看见我在做饭吗

    是的,这就是你常有的回应,或者你不使用语言,会用表情来让孩子感受到上面的这些回应。

    当然,偶然几次没什么影响,孩子会自己处理糟糕情绪,偶有发生是正常的,父母不用焦虑。

    若这样的回应一直存在,或者时断时续,孩子的感受会是什么?

    开始他们会感到挫败,会继续引起你的关注,然后产生“需要”。

    是的,“需要”这个东西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得不到恰当回应后才产生的,需要一旦产生,就会设法“满足”。

    这种需要开始并不是被关注、被理解、被爱,而是害怕不被关注、不被理解、不被爱。

    小麦就是在这样被冷漠对待中长大的女孩,所以她开始的需要是“害怕被苛刻、害怕被忽视”的感受,重点是“害怕”,而不是被忽视、被苛刻。

    害怕这样的担心再次重演,害怕这样的害怕不被允许。

    第二步才是真正的需要,渴望被关注、渴望亲密才会浮现。

    如果继续受伤害,再次被漠视,依然遭受创伤体验,第二步就永远不会浮现。

    经历一轮一轮的失望,最后彻底绝望。

    03

    绝望后的孩子,为了能像人一样活下去,就会遁入幻想。

    比如小麦就这样遁入了和布娃娃的世界里,在那里,再也没了伤害和断裂。

    遁入这个世界有多种形式:上网成瘾、购物狂、贪食厌食、抽烟喝酒、破坏公物、偷窃行为。

    只不过小麦选择的是布娃娃。

    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问题”,就是“症状”,很少有人去思考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中的情感体验,也少有人看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进了这个世界。

    人们只是拼命消除他们的问题:如何戒除网瘾、如何让他正常吃饭、如何让他生活有规律、如何尽快去学校。

    就像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临沂网戒中心13号室那孩子的哭声,为了消除“上网”这个症状,愚昧的父母和杨永信们冷血地采用“电击疗法”,强行中断“网瘾”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这样极端的例子虽然少见,却依然存在。

    这都是错的!因为你理解不到孩子作为人的存在,只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

    越在问题上做文章,孩子陷得越深,最终他们用你拒绝他们的方式,和你、和这个世界隔绝了。

    你要做的不是消除“问题”,而是走近“问题”。

    你要克服自己的焦虑和自大,允许自己靠近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在那里探索、玩耍。

    你要变成“麦子”的小麦。

    像小麦对待麦子那样对待孩子,和孩子去追赶绿色的蜻蜓、把白云撕成碎片在嘴里自由地咀嚼……

    通俗点说,不要把他们的世界看作是问题,那样没法有情感互动,因为你的世界在他们看来也是问题。

    你们不是一颗星球上的物种。

    就像我的同行,在表面工作就会感到乏味、犯困。

    而这种感受乘以一千倍就是小麦的体验,多年来,她对父母、对周围的人就是这种体验,这就会导致小麦没有朋友。

    而当你走进他们的世界,和他在一起的那刻,就已经有关系了。

    美国经典影片《伴你高飞》中,13岁的艾米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一次交通事故夺去了妈妈的生命,艾米跟着久未谋面的父亲来到了农场生活。

    承受丧母之痛,又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一切都让艾米感到很不适应。和父亲更无法走近。

                 艾米非常孤独。

    有一天,艾米意外地发现了一窝大雁蛋,从此她变成了大雁妈妈,用衣服和灯泡作了一个简单的孵化箱,孵出了小雁,和它们一起在农场嬉戏、玩耍。

    在这个世界里,艾米渐渐找到了久违的快乐。

    可是,按政府规定,野雁不可以被家养。为了让这些野雁重返自然,为了让女儿从失去母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父亲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月球登陆舱,为艾米做了一架像大雁一样的飞机,并教会了她飞翔。

    艾米驾驶着飞机冲上蓝天,在她身后,有长长的一队大雁在陪伴她一起飞翔……

    艾米的父亲就这样走进了女儿的世界,重新构建了亲密,让艾米找到了温暖与爱。身为父母,很值得我们反思。

    04

    记住,孩子们的“问题”不是幻想,而是对他们的保护,他们在这个世界生活地很好、没有烦恼。

    进入他们世界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

    因为这和你的价值观完全不同,想要懂某个人,就要走近他的价值体系,而不是否定他的价值,强行让对方认同你的价值,这是愚蠢的。

    甚至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反抗外面的世界,一起咒骂现实的不公、一起谴责学校监狱般的待遇。

    接下来他们才肯信任你,想要让“问题”孩子信任是很难的,因为你觉得他有问题,而你认为的问题正是他们的世界。

    建立信任,有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你不能急。

    他信任了你,才可能向你再次展示需要,展示需要的那一刻,就是他们向你的世界靠拢的那一刻。

    就是小麦慢慢放下麦子,眼睛盯着你,告诉你:

                “妈妈,我好怕。”

    这就是孩子走出了他的世界,在看到你的世界时候的第一感受。

    接下来,你们已在同一个世界了,你只需要不再打击他、不再催促他,只需要把他揽入怀中,轻声说:

                “宝贝别怕,有我呢。”

    别以为问题严重的孩子才需要这样,每个“问题”孩子都是被环境隔绝的天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他们的世界如天使般纯粹、圣洁、孤独,而不是你理解的丑陋、混乱、极端。

    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扮演着绝对有自由、有力量的英雄,只是,你不懂罢了。

    也不要以为他们被隔绝是近期的事,在他学走路跌倒看不到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生了。

    每个“问题”少年,都源自岁月的慢慢培养,只不过这个时期他才开始了反抗。

    愿所有爸妈都是“麦子”的小麦,都会看见他们内心另一个世界,并一路同行,直到孩子们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感谢阅读)

     注:文章案例是化名,真实资料被改装。


    你好,我是冰千里,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重度孤独爱好者,主攻亲密关系。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欢迎投稿专题《疗愈写作》,收录一切真情流露的文字。华而不实拒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个“问题”少年,都是被隔绝的天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zf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