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经常阅读吗?在你阅读之后,是否会感觉看过的东西很容易遗忘?你有没有被别人问到某一本书时,尴尬的想不起来的时候?也许你能自豪的说出你曾经看过某本巨著,但是你能说出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吗?你觉得书中哪一部分最能吸引并打动你?这本书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这本书有什么优点?
当你回答不出来这些问题时,你还会觉得自己曾经看过这本书吗?
这时你就会发现,读书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而一个人的记忆又有限,忘记一些事情也属正常。这样,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就会很有必要,比如在读书时写一些随笔和笔记,它会记录下我们每次读书时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随时翻开都能回忆起当时的想法,不必担心因时间的流逝而遗忘。
也许不少人都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当别人谈到某本书时,能清晰的记得我曾经读过,但具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却老是想不起来”。
有人会把这归因于记忆力不好,对于亲身经历的事和物,大多数人往往印象深刻,但是对于人名、地名,或是读过的某一篇文章,即使读过很多遍也很难记得。
其实我也有同样的问题,中学的时候,我看过钱老写的《围城》,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打动,兴奋的几乎睡不着觉,为了了解小说所蕴含的深意,我还专门看了两遍,但现在我能记得的情节却寥寥无几。不过,对于童年时期玩过的游戏,那些天真的童趣,却都历历在目。
后来,我发觉自己有这样的缺点:我不太容易记得书里的内容,也不太能理解书里的内容,往往读过了很多书,却很少能记得一些东西,感觉就跟没读过一样。
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 ,是否会有以下感受?
“每当发现了一本好书时,我便马上如饥似渴的读起来,我惊叹于文笔的优秀和情节的跌宕起伏,内心十分满足,过上一段时间后别人再问起来,怎么个好法,对不起,我也忘了”。
“刚刚读完一本书,脑子里却再也找不见书中的痕迹”。
“我读过的书涉及经济、历史、人文、科学,这要放在古代,绝对是个人才,要说我这样饱读诗书的人,肯定才堪大用啊,可是很多书读了就只是读了,感觉也没派上什么用场啊”。
也许有人会这样安慰自己:“的确很多书读了却没有记住多少内容,但是书中的精髓一定会对我的生活产生影响,只是暂时看不到罢了”。
这些人往往都会这样想:“书中的内容哪能100%都记得,能用到生活中的,就更少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课文,现在就算记得,能有啥用啊,一本书中的内容,能记住1%或2%就不错了,其余的内容,没准哪天用到的时候,灵光一现,就能想起来了”。
人这种动物啊,有的时候就是虚荣,明明就是健忘,明明知道读过的东西几乎不会用到生活中,却死活不承认,我们千万不要做这种人。你想,有时候别人问起来你昨天中午吃的啥饭,是不是都要认真回忆一番,可想而知,我们读过那么多书,你能确定你真的了解了书中的精髓,并能在关键时刻运用在生活中吗?
再说了,你买一本书,不可能仅仅是记得书中的1%或2%吧,那效率未免也太低了,怎么着也得有30%到40%吧,否则你买一本书,还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不是很亏吗?就算不能运用在生活中,当你跟朋友聊天时,能说出一本书中的内容,也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不是?
所以,不要再欺骗自己说什么“理解精髓就好”,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是机会主义者的想法,这样下去只会让你越读越焦虑。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长期读书的人,即使认真读书了,由于接触的书很多,最终也可能连1%~2%都没能记住,更不用谈运用在生活中了。
我们读书,就是要“读一遍,顶一遍”,如果一遍不够,哪怕多读几遍,如果光读还是记不住,就要记点笔记,写点书评,这样我们对读过的书才能印象深刻一些。如果只是眼睛看过,读书仅仅能在你心里泛起一点涟漪,之后却全然不记得,那读书跟没读就没有什么两样,读再多的书也没用。
今年正月的时候,和几个高中密友出来散步,边走就边聊着一年来的见闻,说到读书时,我就说我这一年课余时间没干啥,书倒是看了不少,尤其是看了一些经典的历史小说和探险小说。同学听我一说,也十分感兴趣,说你看啥书了,给大家讲讲怎么个好法,我就给他讲我最喜欢的《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最好的当数王阳明了。
讲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因为我突然发现我记得的主人公的资料只有他做过什么事,但让我具体叙述这件事情时,却发现自己一点都想不起来了。然后,我只能尴尬的说,总之很牛的一个人啦,你有时间看看,写的很好的。
朋友看出了我的糗,哈哈一笑,说你这也叫看过啊,然后他讲出了关于这个人物的事迹,又讲了关于作者的资料,居然比我知道的还多,听完以后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再也不出来了。本来想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没想到自己肚子里真正装的东西就这么点,反而被别人给看了笑话,这脸打的真够狠。
类似的事情在我中学的时候也发生过,有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把试卷发下来让大家改错,其中有一道题我不会做,就去问同桌,同桌一脸厌烦的说:这道题书上讲过的呀,就在第三章,你怎么又问,上次就是这样,你究竟有没有看过书!我悻悻地打开书查找,果然在那一章找到了答案,当时真的好羞愧……
后来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同桌的课本,上面花花绿绿的记了很多东西,既有重点又有自己的感悟,看起来既漂亮又有个性,反观自己的课本,只有寥寥几处画了一些简单的线条,整个课本就跟新的一样,怪不得同样是看书,别人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而自己却收获很少。
经过学习和反思,我发现自己在读书方面存在偏差:以前我一直认为,看过一本书,即使当时记不得书中的内容,书中的精髓也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对我产生影响,以后遇到问题,没准就能想起什么来,只管大量的读就好了,殊不知,这是完全错误的。另外,我的读书习惯也有待提高:以前我看书,就只是单纯的看书,既不带着问题去思考,也不做笔记,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就是看过了跟没看过一样,老一辈人常说的“水过地皮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样做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也会让自己变得不自信。
为了改正之前的读书习惯,提高效率,我特意为自己制定了一些措施:
第一,改变对读书的偏见,牢记读一本书就要踏踏实实的记住书中的每一个重点,至少也要是作者的核心观点,然后将书中的知识内化,并逐渐运用到生活中。谨记“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就要对自己有用,否则还不如不读。
第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书前先仔细看一遍书的封面,前言,目录,了解书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然后对此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时看到书的重点和作者的核心观点,要重点记录,并写下感想。读完后,要做一个思维导图,图中要重点写下书中的核心内容,图要做到一目了然,以便以后翻阅。
第三,复习学过的内容,每周末要花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翻阅笔记,加强记忆,深度思考,尽量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