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段
想写出好的文字不能不读书。以前很羡慕那些在文章里能引用一些我不懂的理论的,这样也能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更显出专业性。比如领英的一些文章,一般都会引用一些相关行业或门类的理论,毕竟是想说大道理,怎能不借大佬的名气呢?就像写中国古代什么思想,来个“子曰”总能未开口而能有了一点可信。
而且明明有大佬总结了现成的最精炼的大家又认可的一套,干嘛不借用呢?毕竟自己又不能创出个更好的!就比如有时候一个成语短短几个字,就能说出本来要一长串话才能说清的事,这就是本事啊!所以,在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时,多读名人的书,总是有好处的,而我目前就需要多读一些专业类的文章,不能因为枯燥就不读啊!
第二段
读了书,写出来的东西好像有点内容了,但是写完顶多检查一下错字排版,根本就没有仔细研究过同样一个意思,多种表达描述哪种最好,或者说各自适合哪种风格。这又让我想起高中的语文老师,连古诗文鉴赏和阅读理解都按风格、感情等题型归纳出词句给我们背。虽然这样是很应试,但是我认为写作不去归纳总结也是不行的,不然写多少都是原地踏步,只是换了个故事,换了个皮,内里还是一样。所以说,语言的修饰锤炼不可不为。
第三段
除了充实的内容,除了语言,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就像人没有灵魂。而这要求写作的人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套思考体系,这大概就是一种风格,一种文章的风骨风韵。前两种,第一是文章的内容充实,就好像画了龙的身子;第二是文章的语言修饰,好像给画好的龙修饰上色;而这第三就是文章的灵魂风韵,就像给龙点上睛。
有了这点睛之笔,龙才能腾空而起,文章才能神采飞扬。这第三点不是可以说出的实物积累,可能是生来的灵气,像天才张爱玲像三毛生来就有,可能是后天的经历赋予,像萧红像沈从文从生活汲取而来。不过我认为可以多读读大家的议论思想之作,也可以得一些熏染。

而我还需好好先做好前两阶段的修行,写作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