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微尘读书
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形成比获得书本知识更重要(03)

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形成比获得书本知识更重要(03)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15:26 被阅读47次

    学而篇第一•六(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钱穆译】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杨伯峻译】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傅佩荣译】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本篇语言浅显,不难理解。讲述人在社会生活中时刻注意的行为规范,外要悌,内要孝,要谨慎信实,爱众亲仁,这样做好了,再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是一昧地读死书,而是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德行的培养。

    当今社会,现象堪忧,学生成了读书机器、考试机器,别说德行的培养了,就是自身的心理问题都无法解决,弱不禁风,简直就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点风吹草动。当然这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但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日常的教育、引导和提醒是不是到位了呢?为人处事的道理有谁和他们说,他们仅仅从大人的身上不明不白地学习了一点。然而,一般普通大众为了生活,疲于奔波,哪有多少精力放在小孩子的品德教育上?不嫌烦、不大骂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这样就造成了现在的学生除了有点考试的成绩,他有何品德?他们最多只是潜移默化了家长的一些性格,表现在外在,就是有的人家的孩子有礼貌、识大体一点,而有的人家的孩子则显得粗俗很多,他们根本没有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所以,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更要注重对孩子德行的培养和心理的疏导,这样他们不仅身体是健健康康的,心理和素质也是健健康康的。

    【再读补漏】出和入是指平日工作和生活的表现,也就是内外表现的不同态度。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15》)孔子说,在外事奉上级,在家事奉父兄,全心全意对待丧事,不被饮酒所困,这些对他来说没有做不到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前面那些都做好了,再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可见对弟子而言,平时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每天的必修课是在德行修炼上下功夫,修养德行比学习更重要。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教育都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这是中国学校和教师教育活动的宗旨和根本。然而越是到了社会进步的今天,品德的教育渐渐被人遗忘和丢弃,现在表面上还是可以看到对品德教育的宣扬,但实质已荡然无存。

    我们再回过头来来看看,在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前,我们要内孝外悌,要言行谨慎守信,要爱众亲仁,要把这些当作基础,视为根本。当把这些都做到了,做好了,再利用空余的时间来学习。因此我们的学习真的不是简简单单把书本知识学好了就行了,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形成比获得书本知识更重要,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要得到全社会的共识。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迷惘的时候,未来会告诉我们当今的困惑,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困惑,但我们希望教育以德为本的思想不要被改变,不要被世俗的力量、扭曲的价值观所改变。

    当然社会的需要让我们不得不把学习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我们为了前途,为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学习必不可少,但无论怎样,我们要学修结合,在学习中修养德行,在修养德行中努力学习,时刻将修养德行当作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我们以后才会是一个真正的成人,生命才会真正的圆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形成比获得书本知识更重要(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lr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