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文化论集》下编 文化篇

作者: 雪域芳香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17:35 被阅读124次
    《历史文化论集》封面

    如果说上编“历史篇”从原始社会到盛唐我们读到、学到了教科书上没有学到的历史,那么下编“文化篇”就是李教授给我们当代社会的文化打了一支强心剂。

    强心剂让我们明白,我们引经据典的循旧性思维方式以及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令我们丧失了科技发达的优势,失去了置身强国之林的良机。有些观点着实让人为之一惊。不仅是思想文化上的收获,更重要的也了解学习了不少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艺术的知识,应当说收获颇丰。

    以下还是索引导读,以飨读者。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具有定型化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是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讲,首先,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人们提供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范畴和领域。其次,观念是人们选择思路的出发点。第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人们思路的路标。

    据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中国人是以过去为取向的典型,欧美等国家则是以现在和将来为取向的代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偏爱传统的民族。

    中国人在对时间的价值取向上选择过去,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传统的小农生活的影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农业社会停留的时间达数千年之久。当时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知识都是农民从实践中总结与积累起来的经验。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指导方针。第二,儒家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支配与影响,中华民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惯性思维”,它相当于心理学的“思维定势”。惯性思维在近代表现得更为突出。

    惯性思维首先派生出引经据典的思维方式。各个朝代的百官大臣、文人学士,无论是上书言事,还是私下谈论研讨,都在运用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经据典——援引古制或古例。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遗风犹存。近代以来,中国人引经据典的思维方式又一变而为寻章摘句的思维习惯。引经据典、寻章摘句都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它势必造成人们思想枯竭、思维老化。

    中国人只有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习惯于守旧体系中更换到放眼全球的求新求异思维方式上去,才能脚踏实地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使命。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也叫审美的倾向性或心理定向,是一种涉及思想、情感等诸种心理功能的高级心理能力。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是这个民族历史上审美情趣逐渐积淀、变异、更新的结果。

    “比德”是中国人一种重要的审美情趣。人们能够从自然现象中意会到人的某些品德美。人们比较忽视自然物象的自然属性,而更多注意的是自然物象的象征意义。李教授用《诗经》、刘勰、孔子、荀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的论述来论证这种审美情趣。

    “比德”作为中国人一种重要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文学、绘画艺术中。

    文学艺术,作者从《诗经》中的“比兴”谈起,列举了陶渊明、屈原、张衡、沈祥龙、刘勰、曹植、陈子昂、白居易、骆宾王、李商隐、郑板桥、周敦颐、鲁迅等大量的文学作品分析比兴手法。

    另外,绘画艺术也每每采用“比兴”手法。自古以来的中国画界学人,画山、河、树、花、鸟都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自然美,更重要的是显示自然美的社会性。作者列举了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姜皎画的鹰、清代郑板桥画的竹等,“比兴”是画家从事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多数西方人不懂得中国人“比德”的审美情趣。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与世界各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最讲究实用的古老民族。“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西方民族重演绎、抽象和分析的逻辑推理,中国人习惯和擅长直观领会或者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除受中国人直觉思维方式影响外,还受儒家学说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影响。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停留与满足在一种极其原始的直观与实用的水平之上,根本没有通过抽象思辨以达到系统的理论水平。北魏贾思勰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北宋沈括百科全书式的《梦溪笔谈》、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徐光启的农学名著《农政全书》、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都是中国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科学巨著,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们的优点是便于掌握,易于推广,实用性很强。但缺乏细密严谨的逻辑推理,没有进一步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作者用几方面的例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给当代中国带来危害,也证实它是我们目前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彻底剔除潜藏在国民意识中的直觉、直观外推和内向反思的思维习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太深了。

    -4-

    经济发展与文化自觉

    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着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起着指导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的作用。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一定能成为文化和经济强国,要想成为文化和经济上的强国,必须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

    我们要吸纳文化知识的文化自觉,培育文明素养的文化自觉,提升思想境界的文化自觉,真正树立6化自觉意识。

    -5-

    教育品质决定社会气质

    社会气质是一个群体的集体人格、集体素质,是社会文化生态和文化水准的集体呈现。教育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塑造社会整体气质。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教育成长史。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性格和社会气质都有人格教育的影响。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英雄人格气质,中国传统社会的君子人格气质,英国的绅士人格气质,法国的骑士人格气质,日本的武士人格气质等,都是各民族根植于各自传统和现实关怀而遵循、崇尚、追求各自理想的教育品质所致。

    古今中外的文明历程一再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教育品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深远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也正是得以依靠高品质的传统教育力量。

    -6-

    民族复兴与当代国人的文化责任

    民族复兴首先需要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同时也需要文化的振兴与繁荣。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文化复兴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但是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却逐渐增强。一是对“传统”的畸恋,二是对“西方文化”的膜拜。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当代国人必须超越历史,立足现实,毅然面对和理性解决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文化体系,规范确立当代文化内涵与外延,谋划当代文化建设的思路与举措,这正是当代国人的文化责任。

    汉唐统治者追求的只是王朝的长治久安和国力强盛,而今天的民族复兴要实现的是人民大众的幸福,民族的繁荣发达,社会的文明进步。

    后面还有多篇关于陕西文物保护,西安文化遗产的若干年问题,长安节日资源、秦岭等明显陕西地域文化的论文,就不一一赘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历史文化论集》下编 文化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nb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