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真正释放孩子的天性,唤醒他的内驱力,靠的从不是“说”,而是懂得闭嘴认怂。
教育专家梅拾樱教育儿子时,就是这样。儿子初中时,学习不顶尖,还痴迷很多课外兴趣爱好。
初二时,儿子喜欢足球,除了放学后在学校操场练习,回到家做完作业也会在客厅练基本功。一个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小动作,儿子能练上几百遍。
只要儿子主动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球技,梅拾樱都会像内行人一样发出惊叹,并请教儿子是从哪里学到的技巧。
每次这么回应儿子,儿子都会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创新心得。
初三下学期,中考在即,学业很紧张,儿子却喜欢上一种流行音乐。虽然梅拾樱不大喜欢这样的风格,也有备考前的紧迫感,但仍旧忍住不说,不做任何评论和建议,而是给儿子足够的空间探索、学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儿子到处挖掘各种资源,俨然成了一个小音乐专家,各种流派说得头头是道。谁说了一句什么话,儿子一有灵感,马上即兴创作,拉住全家人听。
中考前两个月的一个晚上,儿子突然风风火火跑进她的房间,分享自己新弄的音乐片段。梅拾樱一如既然地表达对儿子的肯定和赞赏,并趁机给儿子承诺:“儿子,中考临近了,你要在学习上多付出点时间。等暑假了,我可以帮你买一套设备,到时候你可以尽兴地玩。”
被家人充分支持、满足的儿子,自然没有任何不悦,而是重重地点了点头,迅速投入到课内学习了。
孩子的内驱力不是靠父母“说”出来的,而是父母保护出来的。只有父母闭上嘴巴,不过分担心和打扰,让孩子充分感受探索一样东西的乐趣,孩子自然会获得更多提升和思考。而这份沉淀下来的持续成长的力量,会促使孩子爱上学习,主动求知。
其实,真正能够成就孩子的,是父母适当的“静音”。让孩子感受温暖的尊重,被允许的自由,他才有更大的空间,凭借自己的力气不断跃进、蜕变。
诚如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说的:“做了这些年校长,我从没见过一个孩子是不爱学习的。好奇心跟吃喝拉撒一样,是人类的本能。”
既然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成长都有天生自带的驱动力,那我们就别焦躁、心急。与其用错误的言语方式施压,不如拉起嘴巴上的拉链,用心陪伴、守望。给孩子必要的鼓励和包容,静候花开,相信孩子的内驱力会如泉水般喷涌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