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佛邦整整三个月了。
这三个月竟然将我变成了泰国的“外国人”。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认识了很多,也变化了很多。
在这里,我早已没有了适应不适应环境这一说了。对于很多的人来说,除了在自己的家或者家乡来说,其他什么地方都是陌生的,也是不适应的。但对我来说,到哪都适应,到哪也都未必完全适应。
从陌生到熟悉,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尽可能地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熟悉当地的情况,熟悉自己的工作。尤其在慢节奏的国度,我自己在积极调适自己的状态,让自己也慢慢沉淀下来,带着学习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接受慢节奏生活工作带来的挑战,去充实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国际教育的职业生涯。
比如,有机会在国外的某个城市住过一段时间,走进国外的学校,经常能看到很多会说中国话的学生。我所在的泰国曼谷,这里的学生几乎都是泰国人,很少有外国人,华裔学生也不多。他们没有长期沉浸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他们的母语都是非汉语的母语——泰语,但他们都学过一点点汉语。和他们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其实对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很感兴趣,也很尊重这种文化差异。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和同学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会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然后发出“啊~唷~~”的声音。学生汉语知识有限,我泰语很是一般,交流中也时常会闹出一些小笑话。但经过三个月的工作生活适应,他们对我以及我传授给他们的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同。
当今泰国社会,寺庙学校几乎被现代学校所代替。学生获取和接收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比如在学校里,不同科目的老师可以传授学生不同的知识,不再局限于宗教人文知识。对于传授知识给自己的老师,在泰国人的思想上是充满了尊敬和崇拜的。泰国人对教师的尊重到什么程度?在路上,学生遇见老师要主动避让,并双手合十躬身行礼。在办公室,学生请教问题彬彬有礼,一举一动都表现着对教师的敬意之态。在平日里,教师也受到多种优待,比如在学校里,学生进入教学区后要脱鞋,老师则不必脱鞋。任何地方(包括校外),学生见到老师都会面带微笑,处处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敬意。
再比如,在曼大的退休教师联欢会中,有一个细节很让我感动。在退休教职工队伍中,有一个是后勤服务的临时工,衣着还算工整,只是光脚穿着拖鞋——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所有退休人员中,只有他作为唯一的代表发言,而且就只说了一句话(我虽不怎么懂泰语,但应当是感谢之类的话),便博得了所有人的欢笑和掌声。可以看出他老实巴交,没有过多的炫耀和准备,也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但我仔细看他的每一个细节,分明能够感受到他脸上流露出一种感动的神色。而其他老教师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只有当你仔细看他们的眼睛时,才会发现他们每个人的眼睛里隐藏着一种睿智和一种天生的气质。所有的校领导,各部门的负责人全部参加联欢,一同共进晚宴,也都为老师们准备了厚重的礼物。这样的场合和氛围,给退休教职工以家的温暖,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这三个月,体会最深的还是这里的活动的“仪式感”。各式各样的活动,场面宏大且庄重豪华。比如在曼大举行的拜师节或者叫“敬师节”活动,就十分庄重严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参加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灵魂上也得到了升华。他们要向国王像、向中国教育先师孔子塑像和泰国松德亲王塑像敬香、献花、奉茶、致敬。学生代表俱膝行上台,向老师们敬茶,行跪拜之礼,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当我参加这样的活动时,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则对比注重礼仪文化的中国,在当下的教育中,对“尊师重教”的重要性认识明显有所下降,也可以说只注重“教”而减轻了“育”,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明显减弱。二则,个人信仰中,泰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几乎达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他们认为教师以及教师传授的知识,开启了他们光明的未来,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带来了神奇的力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之所以敬重教师,所以崇尚教育的权威和力量,大概就是基于此原因。我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在泰国学生中更是将“师”与“父”牢牢地绑在了一起,使他们达到了更高的认识高度,也使他们始终保持着虔诚的信仰。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既能让学生尊敬,又能让学生畏惧。有了爱的信仰,教师就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成自己的幸福。
……
三个月的时间也结交了几个泰国朋友。闲暇之余,也会和他们一起喝喝咖啡,一起去逛庙会,一起品尝泰国的各种美食。虽真正认识的泰国人不多,但真正的朋友贵精不贵多。在与他们的交流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活泼开朗,看到了他们对这个中国和去中国旅游或者留学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也被他们的善良所感动。他们就像是我永远不会厌倦的朋友,每一次见面,都会给我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值得信任的真诚,一种发自内心的友谊,是一种幸福。他们会真诚的对待我,帮我处理我生活工作中遇见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不知疲倦,也不会厌烦,更不会不搭理我或者远离我。我也会通过国内的朋友,为他们找他们需要的书籍、资料或者帮助他们学习中文,纠偏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古老国度的认识,让他们真正知道古老中国的迷人魅力和不朽精神。这样的友情始终是淳朴真挚的,而且就像我们桌上的美酒一样,越久就越香越浓。
不知不觉,我来到泰国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了,行程还在继续,已经过了中秋,看到了月圆月缺。今天又恰逢“九九重阳节”,突然想起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一个人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如今的我何尝不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伤感和思念呢?他乡的那一弯斜月,一江春水,恰似一缕乡愁,将我在异国他乡的三月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化为了一条思念的长河,化为了天地日月星辰,化作和天地产生共鸣的音符,传向遥远的故乡。

三个月,人生中有许多的三个月,有些何其短,有些何其长,而这三个月可能是我人生中最为特别的三个月,初来时的好奇、随后的不适、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新结识的友谊,对家人的思念,新的思想观念,所有这一切都互相交织着以从未有过的频率向我纷至沓来,而我所要做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为正确的判断和最为合适的调整,让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丰盈起来了。人比峰高,脚比路长,奋斗不息,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