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孩子做到的模样,就是我们自己最好的样子
我看到的父母
所见之一:
在培优机构的等候大厅里,等候孩子下课的家长们不是在安静的看书、就是在眯眼小寐、还有的在小声说话、我则带了电脑坐在角落写字。
突然一声高八度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是一个爸爸扯着嗓子打电话,旁若无人的在电话里谈笑风声,安静的大厅立刻充斥着他一个人的声音,而他亦无所觉。
接着是他带来的小朋友,大约5岁的模样,在只有他声音的大厅里一阵疯跑,自娱自乐的喊着笑着。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父子两人身上的时候,父亲稍停电话,认真的教育孩子:公众场合,你安静一些,影响到别人了。
孩子安静一秒,继续跑闹。
父亲教育过后,继续大声电话。
可见父亲是知道公众场合该有的表现的,只是他认为这是孩子该做好的事,他自己则不必了。
所见之二:
有个妈妈在机构前台咨询,看起来象是刚从家里出门的,没有刻意打扮。都是做妈的人,能理解这种状态。
只是不打扮没关系,却连穿着整齐也算不上--轻薄透的睡衣、没有穿内衣,让旁边咨询的其它爸爸很是尴尬。
这位妈妈可能认为,穿衣打扮是私人的事情,自己觉得舒服就好。并不以为,穿戴整齐,不让人尴尬是与人交往的基本修养。
不认识这位妈妈的孩子,不知道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以后的审美品味以及为他人着想的修养,是否能借学校之力培养好?
所见之三:
一位爸爸为了图方便,午饭时候直接将车停在校门口的单行道上,等着女儿出来拿盒饭。
女儿出来后,爸爸将饭从车窗递出来,女儿随即批评:“爸爸,这是单行道,你这样停,会影响后面车的通行。”
爸爸说:“爸爸只停一小会儿,省得你还要走更多的路去找爸爸。”
女儿说:“我愿意走路,你不可以这样停,快走吧快走吧。”
女儿一脸的不乐意,拎着饭盒转身就跑了。
女儿对爸爸可能不太礼貌,应该是亲人间的放肆,但我仍想为女儿点赞--在她的心里,规则大于方便。
而这恰恰是我们大人所不能做到的--大人们总以为:我只是偶尔这么做、我没有影响别人、就算小有影响也是小事你们没必要纠着不放、你们怎么就不能大度些……等等,纵容自己的违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宽以待己、严以待人;明明是自己违规了,却怪别人不够宽容。
2榜样的力量大于说教
其实父母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也总以为只要告诉孩子他们就能做到,自己能不能做到就无所谓了。
而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他们轻则叹息,觉得自己苦口婆心没少说,怎么孩子就不听话呢?
重则河东狮吼:老子和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总做不到?
无论是叹息失望、还是恼怒发火,他们都将问题指向了孩子,认为是孩子不受教,而其实是:教孩子怎么做的力量,远没有做给孩子看的力量大。
如以上第一个例子,父亲对孩子说一百遍不要在公众场合吵闹喧哗,都不如孩子看到的他的样子记忆更深刻。
如以上第二个例子,母亲不得体的仪表,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审美与品味,还有人际交往的界限。
如以上第三个例子,父亲因缺失规则而带来的便利,不知道是否会让已经有正确规则意识的小姑娘在某个时期,也会因为便利和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规则?
就象一个习惯随地吐毯的人,在高档写字楼里会忍着,但一到马路上,看着没人就要吐一样--这是一种从小根植于心的习惯,多年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仍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改变。
很多我们无意识的行为,其实在孩子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就算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在某一特定场合里,一直深植入脑却又被压制的错误行为方式,便会不经意的展现出来。
这便是榜样的力量。
3要求孩子做到的模样,就是我们自己最好的样子
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不做完美的父母,只做最好的自己。
那么,什么样自己是好的?
要求孩子做到的模样,就是我们自己最好的样子。
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那么我们就得有个努力工作的状态;
得过且过,以照顾孩子为借口的不求上进,不会给孩子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只会让他学会找到合理的偷懒理由;
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付出努力;我们也需要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并和孩子分享自己正为这个目标做了些什么,并为自己在为目标努力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而感到兴奋与成就;
让孩子切切实实的从我们的行为里,真正理解追求目标的痛与乐;
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具有好的审美品味,我们的家、我们的服装,就该是有品味的模样;
永远不要寄希望于一个乱得被抢劫过似的家里,能培养生活精致的孩子;
也不要寄希望于一个穿衣混乱的父母,能培养出一个有审美情趣的孩子。当然,如果她身边有一个有影响力的亲人或环境,又另当别论;
如果你希望孩子豁达乐观,就请在他遇到挫折与失败,或者考试的坏分数时,坦然以待,微笑鼓励;
也请你在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乐观以待,没有埋怨。
有机会和孩子聊聊,你在工作中遇到不能升职、业绩不达标的时候,你是怎么办的--让孩子看到工作中的那个你,他会学到成人处理事情与情绪的方式,这是让他增加处理压力与情绪的最好教育。
所以, 我们希望孩子具有哪些习惯与品质,我们自己便要往这个方向去学习--当然我们的学习能力远不如孩子,可能我们还在学习的路上他们便已经做到,但你学习的过程,便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家长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的表现模式,塑造出孩子未来的状态。而孩子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则是父母所有行为的投射。
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请将目光看向自己--改变自己,才是最终有效的方法。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