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某一天,我们翻开字典,
发现里面代表着消极、
负面的字眼全都消失不见时,
我们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失望与愤怒?
又假如某一天,
生活中所有的“人事物”有一个评分去衡量,
那我们的世界又将变成怎样?
这两日,《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一文在朋友圈和微博闹的沸沸扬扬。
而我既没有看过《长城》和《摆渡人》,
也从来没在豆瓣或猫眼上评过任何一部电影。
但我是热爱电影的,尤其热爱国产电影。
我相信每一部大银幕电影都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好看的电影我们可以看整体,
剧情较弱的可以看特效,
演技尴尬的还能看颜值。
以上都没有的呢,至少我们还能看看笑话。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国产电影的包容度还是挺高的。
抛开电影,我开始想起身边的一些现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的生活里开始少了许多东西。
比如星巴克的杯子,从中杯起步,却没有小杯;
比如电话客服的评价,只有好,很好,非常好;
再比如火车,早已鲜有慢车,起步普快,
其次特快、然后直达,接着动车高铁。
在生活变好的同时,我们总是想着要让那些不好的、小的、消极的消失,让所有人的眼中充满美好。
假如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跳出来喊道:
“这东西烂透了!”
接着他就发现,
自己被周围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
他成为了人民的公敌。
回过头来谈谈这次争议的核心——评分机制。
豆瓣在某种意义上,
其实已经实现了所谓的“客观真实”:
尽可能的确保每一个用户是真实的个人,
每一个评分是真实的行为。
但是评分是否代表了用户的真实态度?
其他用户在看到这些评分以后,
是否觉得这是真实可信的?
恐怕谁都做不出保证。
那又谈何“客观真实”?
又或者,为了追求极致的“客观真实”,
我们要实行全民实名影评?甚至全民实名上网?
不禁让我想起《黑镜》,
为了追求“客观真实”,而坠入的虚伪世界。
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本应没有对错,
喜欢不喜欢都是“主观”。
如果连一句批评都不能够自由地表达,
那么那个充斥着“赞美”的新世界,
真的会是你想要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理论,
叫做「洞穴之喻」,大意是这样的: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会不习惯,会感到目眩,甚至发火。
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
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
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且对于人类的局限性有这般思考。
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还沉浸囚徒的困境中?
今日作者|文刀
“你可以不相信我的每一句胡说八道
但希望你誓死捍卫我发言的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