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文责自负。)
离开连队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连队搬迁后已面目全非,旧址焕然一新,现在高楼林立,成了驻地新的住宅小区。
多少次梦回连队,足球场上战友们英姿飒爽,篮球场上的矫健身影;教室里,雷达操纵员朗朗报读声,把0-9枯燥的数字硬是念成了一曲悦耳动听的旋律;饭前连部门口到食堂的路上,整齐划一的步伐和雄壮嘹亮的军歌声回响四周;冬日宿舍里,战友们围坐在暖暖的火炉旁谈天说地,各叙家乡情的深切思念;雷达阵地上,不知疲倦旋转的雷达天线,警惕地守望着每一片神圣不可侵犯的领空;友邻部队的机场上,战斗机傲视天空“隆隆”的轰鸣声·······梦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好像又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连队。
每次想起老连队,连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记得第一次从警卫排分到连队,当我走进连队大门后,一排厚重老旧的营房展现在眼前。营院中,从南到北枝繁叶茂的老杨树笔直挺拔,苍劲有力地仰视着天空。大门西边的足球场上绿草茵茵,南面食堂旁的菜地里各种蔬菜绿油油一片,豆角、黄瓜和西红柿果实累累。营院干净整洁,走在连队小路上,心旷神怡,心情特别舒畅。
第一次走进连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一米多高的伟人阔步前行的塑像,矗立在连部墙中央的桌子上。两边墙上的镜框中写满了连史内容,塑像后面的墙上挂着一面红色锦旗,上面写着“唐山抗震救灾模范雷达连”几个黄色大字,这是中央军委在一九七七年授予连队的锦旗。在那次地震救灾中,连队官兵发扬我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连续抢救出被地震掩埋受伤的群众103人,担负着300多名病号的护理工作,事后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雷达连”荣誉称号。连队有4名战友荣立二等功,12人荣立三等功,10人得到嘉奖,这就是我英雄的老连队。后来,我在连史上和老兵们的口中以及相关资料上,真正了解了驻地有史以来那场7.8级大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地震发生后,我连是全军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救人的解放军,其中的救灾过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30分,新战士高岩睡梦中被战友叫醒接班,当时连队驻守在驻地碑子院的百亩苹果园里,高岩接班后,在连队雷达阵地旁边的果树下,警惕地盯着雷达阵地周围。此时天空昏暗,往日上岗时讨厌的蚊子今晚奇怪地听不见“嗡嗡”声,大地出奇的一片寂静,一股莫名的恐怖在他心里油然而生。高岩紧握着抢,眼睛目视着前方的雷达。雷达天线上突然传来了金属碰撞的声音,高高的雷达天线开始摇晃,他握着抢一步一步向雷达天线走过来,没走几步从雷达天线的缝隙中看到一个月亮般大的白球。突然,一道白光把大地一下子照亮,房子、果树等雷达阵地周围瞬间如同白昼,接着传来巨大的轰鸣声,大地开始颤抖,身子不由自主开始摇晃。“是地震”他大脑瞬间意识到了地震,急忙朝着连队方向边跑边喊:“地震了,地震了……”此时,地动山摇,慌乱中摔倒在地上,他急忙爬起来继续朝连队门口跑去。一口气跑回连队后,战友们也都拿着枪跑了出来,此时他拿起站岗交接班的小闹钟一看,指针指向3点37分。
地震发生不到7分钟,连长迅速组织全连官兵分头行动,一部分人留守连队坚守岗位,抢修雷达兵器,一部分由指导员带队,奔向离驻地最近的碑子院抢救驻地群众。虽然只有一公里的路程,但此时余震不断,天又下起了雨,官兵们一路狂奔到了老百姓的村庄。一进村口,在闪电光的照耀下,大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到处都是残瓦、断木,尸体,呼救声、哭喊声乱作一团。有的村民只穿着裤头,从房屋里跑了出来,冻的直哆嗦,原先整洁的村庄面目全非,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子。指导员见此情景,站到一高土堆上大声喊:“乡亲们,大家不要惊慌不要怕,我们是果园旁边的解放军,大家快点给我们带路,救人要紧啊。”听到指导员的话,人们才从惊慌失措中反映过来,马上领着官兵们在倒塌的房屋中寻找和抢救活着的生命。官兵们最先从村口不远处的土堆里扒出一个小孩子,又从倒塌的木梁中救出孩子的母亲,可惜母亲的双腿让倒塌的木梁砸断了,血流不止,官兵们急忙抬起木梁救出孩子母亲。接着跨过断墙、瓦砾、砖块往村庄里面跑,寻找着存活的生命,救治受伤的群众。官兵们所经之处,鲜血和尸体到处都是,地震带来的灾难让官兵们触目惊心。战士们从断墙和砖瓦中救出一个个受伤的群众,为了不使埋压在废墟中的群众二次受伤,战士们尽量用手搬,用手扒,手上被玻璃、瓦片、断木、钢筋划出一道道血口子,但他们为了抢时间,为了及时救出被困群众,忍着疼痛争分夺秒地用手刨挖。被救的伤员感动的直流眼泪,嘴里不住地说着:“谢谢解放军,谢谢解放军……”
当连队官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村口时,突然听到消息说,唐山师范学校有四五百学生被困在倒塌的楼房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官兵们顾不上劳累,拖着疲惫的身子向学校奔去。在学校倒塌的楼里,有的学生被塌陷的楼困在里面,有的被倒塌的水泥板和墙体挤压着,有的已经没有了呼吸。院子里哭喊声、求救声不断,战士们随着哭喊声从倒塌的空隙间进行救人。在一条水泥板和砖墙缝隙中,一名男同学困在里面大声呼救,战士们急忙跑过去,从狭窄的缝隙中看见里面的男生被一辆自行车车梁压在腰上,自行车被一块折断的床板压着,再上面是一块数吨重的水泥板紧紧压在断了的床板上。只见一名战士脱掉军装,在缝隙中使劲往进挤,背上磨出一道道血痕终于挤了进去。他让缝隙外的人们找来一根铁棍,利用杠杆原理拿铁棍使劲撬动自行车一角,一边撬一边把脚下的石块往里垫。马上就要救出时,突然余震袭来,上面的水泥板重重地往下压了一下,男同学被沉重的压力挤压的一下子昏死了过去。经过不限的努力,终于翘起自行车把男同学拉到了缝隙口,此时缝隙口被外面的人们拆的比原先大了很多,外面的人七手八脚把他们两人从缝隙口拉了上来。余震不时在发生,战士披上衣服把断了腰的男生背到了宽阔处。同学和老师们不知从哪里弄来水和吃的,拿给战士们吃,看到食物和水,战士们才感觉到饥肠辘辘,从凌晨3点多钟到下午3点,战士们已经12个小时没有喝水和进食了。后来听说驻守在天津的驻军,从天津急行军跑步100多公里到唐山抗震救灾,解放军的救灾行动深深地感动着唐山人民,至今军民鱼水情深。
一场大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连队抗震救灾的事迹也被广泛报道和宣传。在我来到连队后,老连队已从果园搬迁到了飞机场大院内,连长郭其兵已是连队第十一任连长,指导员杨明也是第十任指导员了。虽然我们都没机会赶上那场救灾行动,但老连队的魂却深深印在了连队官兵的心中,连队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在一批一批官兵中传承。
在连队待了一年多时间,让我处处感受到连队大家庭的温暖和官兵之间团结友爱的氛围。第二年,由于我在《空军报》发表过文章,被旅政治部宣传科借调到了报道组。在我当兵第五年的时候,又回到了老连队。此时,连队已换成第十二任连长郭建光,第十一任指导董长友。连队的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连队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始终如一,连队与驻地群众的军民鱼水一往情深,经常与驻地企业、学校建立双拥共建单位。官兵们经常为驻地学校和企业人员军训,共建单位的人员也经常来连队慰问,进行联谊活动,军民关系情深似海。
我转业回到老家后,连队也于2004年搬迁到了驻地市的郊区农村,官兵们也由老旧的平房住进了条件优越的楼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