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他最近这十年来见过的上亿大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狠”。不狠根本就做不成大事。
人们常说:要怀菩萨心肠、得饶人处且饶人。
又说:要怀菩萨心肠,行雷霆手段。
很多人疑惑,到底哪一个是对的?
看下面《左传》里记载的这个故事:
郑国的丞相子产身患重病,时日无多。在他临终之前,子产对继任者太叔说:“对待德行良好的人,才能用宽容的施政态度让民众信服,面对品行不端的人还是要严厉些。”
太叔的本性十分宽厚仁慈,他不忍心实施严刑峻法,而施行宽柔的政策来管理郑国。结果郑国出现了很多盗贼,他们盘踞在一个叫做崔苻的湖沼里招集人手,无恶不作。附近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太叔知道后十分后悔,说:“若是我能听从子产的话,郑国就不会沦落到这般田地。”于是他下令派兵去剿匪,把那些盗贼全杀光了,郑国的贼寇才有了收敛。
孔子对此点评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大乱。宽和与严厉相互补充调节,才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不良后果,才能政通人和。
《道德经》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关于这句话,网络上有非常多的解释,不同的翻译版本解释的也不尽相同。
这里我说说我的理解。
知道如何直接的到白,但是却以守黑的方式得到白。一体二相,物极必反。
《道德经》这篇核心纲领是“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我知道应该怎么顺应人性去争、去抢,但是我同样为了达成目的却反其道而行之,使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逆人性而为,去谦、去让。
那么,顺应人性的争、抢,与逆人性的谦、让,有什么不同?
心胸、格局、心性。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真相是现实,热爱生活是选择。
接下来说“菩萨心肠,雷霆手段”。
雷霆手段可以看作是“狠”,但是“狠”的实质并不是这个人恶,而是在符合规律做事,或者说是顺应人性规律做事。
但是,菩萨心肠却是一种选择,是一种逆人性而为。
逆人性是什么?
神性。
“雷霆手段”是“顺”、“正”、“白”,“菩萨心肠”是“逆”、“反”、“黑”。
顺逆、正反、黑白,这不就是太极阴阳,不就是事物的一体二相吗?
这才是真正的合道。
现在你在看看“菩萨心肠,雷霆手段”这几个字,还会矛盾、犹豫、不解吗?
这两者本质实则是一致的,切莫偏执。
我觉得我说明白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