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贯穿道教史

作者: 小朱品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23:27 被阅读1191次

    写完儒家和佛家的基本发展脉络,不讲讲道家,总有一种“三缺一”的感觉。我作此三篇历史概要,并无他意,只想以通俗白话之语,一气贯通之言,使读者能够较轻松的了解佛道儒三家的历史,从而辅助有缘以更开阔的眼光把经典学好。

    所谓“读经不读史则迂,读史不读经则诈”,经史互参,如此既能坚守圣训,又可通权达变,方不失中道。而对于精通历史的专家而言,我这几篇拙作未免有些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故若有论述不道之处,还请大家海涵同时不吝赐教。受益我幸,见错我改,皆大欢喜。

    对于道家思想的源流,前面写过一篇《老子到底咋回事》有过比较简单的介绍,可作参考。实际上,先秦对于道家的描述就是以老庄为代表,至于画八卦的伏羲,封神的姜子牙,活了八百年的彭祖,一毛不拔的杨朱,还有彭蒙、慎到、田骈,列子,宋鈃、文子、庚桑楚、接子、环渊、广成子、许由、巢父等,这些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要么是传说,要么资料不足,要么被考证为伪书,只有老子和庄子比较活脱脱的被人津津乐道。

    庄子,伏羲,老子

    所以要了解先秦道家思想,看《老子》和《庄子》就够了,我们这里就谈谈先秦以后道家的发展。道家在东汉末年时开始发展为道教,吸收了原始的鬼神崇拜、阴阳家的术数、医家的养生、天算家的星象律历、儒家的纲常伦理、法家的权谋之术、佛家的因果报应以及宗教仪轨等众多思想学说。所以鲁迅先生说:把道教搞清楚了,就把中国文化搞清楚了一大半。”

    我们谈先秦以后的道家历史,实际上就是谈道教史,如果没有道教这支异军突起,估计道家也难以与主流思想的儒家和声势浩大的佛教相抗衡。而讲道教就避免不了一些“神叨叨”的东西,很多还都是正史记载,真假难辨,我酌情处理,大家批判接纳。

    道教思想最初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神仙家,他们相信天地间有长生不死的神仙存在,而人通过某种方术修炼或服食某种灵丹妙药,就可以达到延年益寿、不死成仙的目的。为秦始皇、汉武帝求长生不死之药的方士大都是神仙家,实际上历经两千多年,求取灵丹妙药的皇帝数不胜数,不仅没有增寿,反而被毒死的居多。可见靠吃丹药“成仙”是百分百不靠谱的,就像我们当今很多人妄想通过保健品延年益寿一样。实际上,真正的养生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修炼,其它“神药”仅是辅助,莫太天真。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刺激,外国的宗教都能传入中国,难道中国就没有自己的宗教吗?这种思潮对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另外汉代学术本身就有一种宗教化倾向,儒家在这个时候吸收了阴阳家的神秘思想,一度变成了儒教,后来儒教又被一批理性的儒者还原为儒家。但阴阳家、神仙家又瞅上了道家,真是情投意合,相见恨晚,最终形成了延续至今,香火鼎盛的道教。

    道教斋醮

    一.天师道的创立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本来叫张陵,因为道行高深,后人特别给他加个“道”字,我们后文就统一用“张道陵”来介绍。张道陵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在位时期,一直活到东汉第十一个皇帝汉桓帝以后,少说也有一百多岁。而他的子子孙孙,也就是后来的那些张天师们,在十七代以前,活不过九十岁的都感觉是一种耻辱。

    张道陵字辅汉,今江苏人。据说是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从这一点看,张道陵的基因还是很过硬的。所以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时就精通《老子》,后来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当时还没兴科举考试,朝廷是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来选拔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张道陵因为《老子》读出了名,于是被上级推荐做了原重庆市江洲县令。

    后来,突然悟到仕途沉浮,看破红尘,遂带上他的一个崇拜者王长(应该也带着老婆的,因为后来俩人双双飞升的),辞官首先隐居洛阳附近的北邙山修炼。中途被汉章帝召回给他升官,他也坚决不干,后来据说修成了“分身隐形”的特异功能。汉章帝死后,汉和帝继位,对张道陵那分身隐形的道术更是垂涎三尺。

    如果学会这种道术,当皇帝是一种多么快乐的职业啊。汉和帝可以一边严肃地在金銮殿上与大臣们商论国事;同时又能在后宫里和佳丽们风流快活;而再与此同时,汉和帝还可以在翰林院与文人们进行愉快的学问探讨。想到这里,汉和帝不禁有点小激动,赶忙下旨给张道陵加官进爵。

    可想而知,堂堂的张大师岂能因官位而耽误生死大事,果断假病推辞。汉和帝“求仙”心切,派人拿了张封官诏书一次次的往北邙山跑,后来弄得传旨的官员见了张道陵都觉得怪不好意思。

    张道陵和王长被逼无奈,跟皇帝咱杠不起,但躲得起。师徒俩遂连夜起身,兼途赶往偏远的江西省,在一个叫云锦山的地方落下脚跟。这个云锦山就是现在江西省的龙虎山,至于名称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所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就别在这上面吃力不讨好了。

    龙虎山正一观

    张道陵和王长住进了龙虎山的一个山洞里,后面的修炼事迹更是神乎其神。据说石洞里“恰好”有两扇天然生成的石门,就好像花果山水帘洞一样,石桌石椅石碗石盆等生活设施样样俱全(估计《西游记》对此有借鉴),石桌上还有一本奇书,上面金光闪闪八个大字:《黄帝九鼎太清丹经》。

    于是,师徒准备好实验设备,如丹炉、铜鼎、天平、烧杯、试管、酒精之类。万事俱备,俩人便穿上白大褂,日夜不停地炼丹。然后就出现了若干奇迹:第一年,红光满室;第二年,天降一只青龙,一只白虎,来护卫他们的丹鼎。这就是道教所谓的“龙虎山”的来历,是真是假只有老张自己知道。

    眼看龙虎大丹成功在即,却出现了一个常人都会遇到的困难:没钱了。真是无福不养道,炼丹这项工作,听起来很浪漫,花费其实很大。就算饮食可以选择“辟谷”,但炼丹的原材料,比如汞、硫、碳、锡、铅、铜、金、银、砒霜、石英、紫石英、丹砂、雄黄、雌黄等等,如果算到完总共要60多种,这些可都是要拿钱买的。

    没有经济来源,眼见丹炉的火苗渐渐熄灭,瓮中的谷子也慢慢见底,张道陵伤透了脑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道陵决定转移阵地,迁往四川。此次迁蜀据说有两种原因:一者、四川人敦厚朴实,易于教化(或者容易忽悠)。二者,张道陵预感到,四川是避免今后战乱的好地方,道教刚创立的基业不能就此毁于一旦,所以才果断地迁往四川。这一点和后来的蒋委员长不谋而合:外乱逃四川,内乱逃台湾。

    张道陵携弟子王长等人入蜀,来到了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据史料记载,他来到鹤鸣山时,年龄可能已经超过一百多岁了。据道教人士口传,这鹤鸣山中藏着一只石鹤,极为通灵。只有遇到能够得道成仙之人经过,它才会长鸣数声。它的第一次鸣叫,是上古著名神仙广成子;第二次鸣叫,正是张道陵;第三次,则是明朝赫赫有名的道士张三丰。从此以后,人心不古,就再也听不到鹤鸣了。

    鹤鸣山

    张道陵驻扎在鹤鸣山后,采取治病救人的方法笼络人心。他的办法是用符水来治病,先用雄黄(或朱砂、鸡血、童便、墨汁、清水等)在一张黄表纸上画符。然后,在一碗水中浸一下,或者干脆焚化在这碗水中,让病人诚心诚意地喝下去,结果“病者立愈”,皆叹为神人,拜访者络绎不绝。

    张道陵的这种治病方法,后来的道士也一直在沿用。其中的奥妙,我们不妄加猜测。但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从张道陵到后世的道士们,在使用这种“法术”时,都要对病人强调四个字:心诚则灵。而张道陵还多加上一点:病人在喝符水时,一定要诚心向上天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罪孽,否则无效。

    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是其符水“显灵”的真正原因,近代的王凤仪老先生也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病人忏悔业障而消除疾病。但关键是,你也得有这种“修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听话照做,所以张道陵按说还是有一定道行的。

    要不说邪教骗财骗色,张道陵在鹤鸣山为百姓治病分文不取,可见不是闹着玩的。但四川人的民风实在是太纯朴了,一再央求张道陵死活都要收下银两。张老师实在是拗不过去,只好勉为其难的说:“既然你们如此热情,我也就不辜负大家一番美意。这样吧,银子我决定是不会收的。如果你们诚心要感谢,仅施舍贫道五斗米即可。”“五斗米道”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凡是前来拜师或治病的,皆主动供养五斗米。这下可好,上门求见的人日益增多,整个鹤鸣山被挤的水泄不通。张道陵根本无法安心炼丹修道,不过他毕竟是高人,静下心来略微思索,立刻想到了一个妙招。

    张道陵当众烧了几道符丢进道观门口一个池塘里,然后宣布:“今后凡是求医之人,要把平生隐恶之事,写成三通文书,一通放在山顶上,一通埋在山下土里,一通沉入水中。这有个名号,叫“三官手书”,目的是诚心向各路神仙忏悔,请求原谅。做完这一切后,要向神明发誓,今后不得再犯,再犯立即暴毙。发完誓,就到这个池塘中舀一碗符水喝,病即痊愈。如果没有痊愈,只能说明你忏悔得不够彻底。”

    张道陵这么一搞,果然清净不少,然后安心炼丹。经过孜孜不倦的等候,终于丹成功就。据说张道陵正欣喜若狂的吞下龙虎大丹之际,“太上老君”突然出现了,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即由此而起。太上老君对张道陵说:“丹虽炼成,但福德不够,还需积德行善方能成仙。”遂吩咐张道陵去青城山降妖除魔,以期功德圆满,后面就越来越神话了。总之张道陵不负老君重望,在青城山把群鬼赶到了西方,据说我们所称的“洋鬼子”就是这么来的。

    青城山

    张道陵完成任务后,太上老君又出现了,这次貌似有点不高兴:“你虽然赶走了群鬼,但杀鬼过多,违逆了上天好生之德。上帝正在责怪你,你必须引领三人一同飞升,方可成就。”说完,老君理都不理他,径直飘然而去。

    经过太上老君这么一点拨,张道陵开始选拔三位“飞升”人才。首先他老婆雍氏是不可或缺的(据说道教的房中术就是源自于张道陵夫妇),俩夫妇为后世同道夫妻树立了楷模,真是活的洒脱,死得解脱,令人羡慕不已。

    第二位就是长期跟随张道陵的王长,总算是没白搭,所以说跟对人真的很重要。

    第三位叫赵升,是一位天赋异禀的人物,也是张道陵收的新徒弟。经过了辱骂不去、美色不动心、见金不取、见虎不惧、被诬不辨、存心济物、舍命从师等重重考验,果然不同凡响,被张道陵收入帐下,三子俱全。

    东汉桓帝在位时期,一天,张道陵,王长等四人依时服下龙虎大丹,盛装侍立于群山之巅。少顷,天降一黑衣羽士,手持玉册一道,传玉皇大帝旨意:封张道陵为“正一天师”,即时白日飞升仙界。从这一刻起,张道陵正式被称为“张天师”。据说“白日飞升”就是连身体一起升到天界,也称作“尸解”、“冲举”、“羽化”等。真假无法考究,我仅表示尊重。

    张道陵创立了“天师道”,教门经典就是《老子》和张道陵写的《老子想尔注》,以及那本修炼到一定程度才看得懂的《黄帝九鼎太清丹经》。有一点我不能理解的是,张道陵的遗言:“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后来天师道就以“家族世袭”的方式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大概有六十多代了,具体搞不清楚。

    张天师

    二.东汉末的道教

    张道陵羽化后,其子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位科学家)、其孙张鲁先后继承其道。张衡适合自修,管理能力不强。后来不知从哪冒出一位叫张修的,有勇有谋,辅佐张衡管理天师道。

    东汉末年,领导黄巾军起义的河北人张角还创立了以《太平经》得名的太平道。《太平经》是原始道教教义的总集,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很多道教人士的著作积累而成。后来,太平道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但《太平经》作为一部重要经典被道教教众保存了下来,被誉为道教十三经之一。

    黄巾起义的同时,张修也跟着凑热闹,后来被皇室招安,混了个一官半职。朝廷也考虑到了张衡,但张衡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其子张鲁遂兴高采烈的替父亲做了官。

    张鲁野心勃勃,兔死狗烹而杀了张修。后来混到了汉宁太守,占据汉中一代三十多年,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曹操攻入汉中,张鲁归顺曹操,曹操封其为镇南将军。实际上不过给个虚衔而已,曹操恐天师道势力强大,又不能直接杀害张鲁(张天师),故借此控制张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曹操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

    张鲁为政期间,实行政教合一,确实使天师道发展壮大,全国各地处处都是天师道的教徒。而后期因曹操暗地干涉,天师道开始走向没落,成为一盘散沙。

    曹操还算给点面子,曹丕就比较直接了当了。那时,经常有方士上门来自我推销,称有仙术敬献。曹丕是个聪明人,博览群书,对方士的伎俩早就了然于胸。闲空时,便故意叫他们进来表演一下,然后当场戳穿,以图个乐子(方士也有真有假,不可一概而论)。

    张鲁后悔自己不待在山上老实修炼,而去折腾这勾心斗角的政治。死前,吩咐儿子张盛重新回到龙虎山自保,以期东山再起。自此以后,天师道也“富不过三代”,历代众多的张天师们,虽说也有佼佼者,但整体来看,在历史的长河里基本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东汉末年还出了一部很重要的道教经典叫《周易参同契》,此书为东汉道士魏伯阳所撰,是道教第一部全面论述炼丹法的经典,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因其将周易象数、黄老之学、丹法炉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参同契,南宋大儒朱熹还专门注解过《周易参同契》。

    历代注释名家对《周易参同契》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讲的仍是炼外丹;有的则认为魏伯阳主张把身体当作丹炉,靠自身精、气、神的修炼,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有的还认为在《参同契》中,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不过,一般都认为唐朝吕洞宾开辟的内丹道是借鉴了《周易参同契》中把“人身作丹炉”的思想。

    周易参同契

    三.魏晋南北朝的道教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初步分化期,出现了大量正式的道教宫观。此时期社会混乱,人们精神空虚,信仰道教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除了天师道以外,又出现了上清、灵宝、三皇、丹鼎、楼观等各大派别。

    上清派是晋代女道士魏华存所创立,据说其飞升后又下凡来传道给杨羲,这一派因信奉魏华存等撰写的《上清经》而得名。除了《上清经》外,上清派还信奉《黄庭经》。《上清经》主要教人存思通神、除淫去欲、服气咽津、叩齿导引。《黄庭经》则讲人体的五脏六腑、骨节毛孔等各部位都有主管之神,并且各有姓名、形状、功能,人只要存思诸神形象即可使他们各归本位而祛病延年。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看上一位道士的白鹅,便手书了一部《黄庭经》与之交换。

    上清派的集大成者是南北朝时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道士陶弘景。陶弘景对道教的最大贡献是他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整齐有序的神仙世界,也就是给上古以来的各路神仙排列了等级,写了一本《真灵位业图》。由于陶弘景为上清派代表,所以在他的这本书里,上清派的祖师爷等级竟然排到了第二,而天师道连前三强都上不去,一时引起天师道的愤愤不满。这还是给天师道面子,后面还会讲到一个直接将天师道视为“伪道教”的著名道士。

    陶弘景因居江苏茅山修道,开创了道教里赫赫有名的茅山宗。电影里那些降妖除魔,斩杀僵尸的道士多出自茅山宗。茅山宗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其一是后世弟子为了骗吃骗喝,而愚弄乡民所至;其二则是那些无知信徒们夸大其词,以讹传讹所造成的结果。但电影毕竟是要吸引观众眼球的,从这点来看,茅山宗后期的演变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电影里的茅山道士

    丹鼎派的创立者是魏晋时期的葛玄和孙子葛洪,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葛洪了。葛洪是东晋时人,自号抱朴子,估计是取《道德经》中“见素抱朴”之意。葛洪写了一部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修身养性、辟邪消灾等内容;外篇主要阐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

    葛洪对炼丹的研究非常深刻,我们所熟悉的“九蒸九晒芝麻丸”就是他发明的。据说,服至百日,能除痼疾,一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现在的医学也证明了九蒸九晒芝麻丸的神奇功效,虽然不一定有描述的那么神,但确实有他的道理所在。

    在唐朝内丹道未兴起之前,道士们多是会借炼外丹服用,以求长生。对于炼丹这种事,后世多认为是邪法,尤其是很多皇帝服食丹药而中毒身亡,这种事屡见不鲜。实际上,原本的炼丹没那么恐怖,就和制作药丸,熬制汤药一样,可能也有更加高大上的,让人无法理解的,但凡是把人毒死的丹药肯定都是搞错了,跟真正的炼丹没多大关系。否则,葛洪的丹鼎派岂不是罪大恶极了吗?

    葛洪炼丹图

    灵宝派是以从奉《灵宝经》而得名,是由葛洪族孙,葛巢甫撰作而成,主张“积德成仙”。宣称要普度众生,因为比较接地气,所以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南北朝时期,南朝人陆修静是灵宝派的集大成者。陆修静整理了南朝以前的大量道教书籍,将其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类,编写了《三洞经书目录》,成为我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是后世道藏的雏形。

    “洞”的概念是道家修炼中最隐晦的词,一般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都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知晓。勉强可理解为最关键的“窍穴”,道教也称作“玄关”。洞真、洞玄、洞神则代表着由低到高三层修炼的境界,应该是指元精、元气、元神(因为“玄”,故大概如此)。

    楼观派直接追奉老子、尹喜为祖师,传说尹喜曾将老子迎到陕西周至,给老子修了个茅屋叫楼观,故因此而得名。其道法受南方上清、灵宝派影响,杂采众家之长,对诵经养神、服气咽津、炼丹服饵、符箓斋醮(斋醮有点像佛教的一些法会,天师道建立时就开始产生了)等方术皆兼而行之。该派还力主老子化胡之说,常与佛教发生论争。

    三皇派以从奉《三皇经》而得名,道教传说于晋惠帝时期,南海太守鲍靓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讲究驱妖辟邪、除病去瘟、降龙伏虎、止风息雨等。

    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派别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基本只是崇奉的道经不同。有时候,一个人会掺和好几个派别。而每个道派的修炼方式大体都有炼丹、符箓(画符)、斋醮(法会)三者。由于此时期的道教还处在摸爬滚打的阶段,有些祖师爷自己都还“晕头晕脑”的,就创立了一个门派,往往显得不是很靠谱。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名颇富传奇色彩的道士寇谦之,是当时北方的道教领袖。因为龙虎山的天师道在南方,而寇谦之是北朝人,故其所建立的道教称之为北天师道

    寇谦之

    寇谦之生在贵族家庭,却对声色货利不感兴趣,自幼好神仙方术,经常在家大炼仙丹。据说寇谦之后来在姨母家巧遇一位“神仙”,名叫成公兴。因为在天界不小心纵火烧了天宫,所以被贬下了凡间。正好在他姨母家当仆人,俩人真是相见恨晚,遂“私奔”去了河南嵩山潜心修炼。后因寇谦之没有通过对成公兴“信任”的考验,成公兴感其信根不足,难成大道,遂飘然而去。

    但毕竟跟随“神仙”那么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么说也沾了点仙气。寇谦之还是有一定能耐的,比如会扶乩(请神之类的方术)、辟谷等。

    寇谦之一下山,就凭自己的本事首先征服了北魏的大臣崔浩。通过崔浩的引荐又被北魏太武帝看重,并鼓励太武帝攻打赫连昌的夏国,定当取胜,果然如其所料,太武帝从此更加器重寇谦之了。

    寇谦之还声称自己在嵩山修炼时,也遇到了太上老君的点化,老君不但赐予其“天师”的称号,还告诉他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是“伪道教”。寇谦之后来专门去找过第七代张天师张回,含蓄的“自是而非”了一番。由于寇谦之有皇家罩着,张回只能忍气吞声。

    寇谦之在北方大张旗鼓的揭穿南天师道的种种“虚伪”,比如:男女双修的房中术,寇谦之认为“道本清虚,何来男女之事”。寇谦之还废除了“五斗米”的制度,凡求道者,“功德箱”里随喜即可,蛮有一种真修实干的感觉。自此以后,“五斗米”制度逐渐废除。

    寇谦之此生最大的“污点”是与崔浩间接策划了北魏太武帝的大规模灭佛,本来只是为了“扬道抑佛”,没想到造成了一场“见寺就毁,见僧即杀”的巨大悲剧。寇谦之本欲制止,已经悔之晚矣,据说临死前遭到“腹痛”的报应。而自寇谦之羽化后,北天师道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也颇为兴盛,所以佛道两派常常会举行辩论大赛,但往往是佛教站上风。所以,天师道有个叫王浮的人编了一部《老子化胡经》,称老子出函谷关后去了西域,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而佛教也不服输,同样编了一部《清净法行经》,称颜回是月光菩萨的化身,孔子是光净菩萨的化身,老子是迦叶菩萨的化身。现在有些居士还以此津津乐道,大家自己斟酌,我不做论断。

    佛道辩论

    四.隋唐道教

    隋唐是道教的兴盛期,并对道教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伟大意义。隋文帝、隋炀帝都崇信道教,大量兴建道教宫观,隋文帝的开国年号“开皇”之名也取自道经。唐高祖起兵反隋之际,遇追兵逃至陕西楼观台老子庙而得以脱险,唐高祖以为是太上老君显灵。据说,楼观派道士歧晖早就预言到李唐王朝的兴起,再加上老子也姓李,于是唐朝开国后即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高祖还亲自到国子监(古代中央公办大学)为儒释道三家排座次,道教为首,儒家次之,佛教排最后。唐玄宗还亲自注解了《道德经》,并将其列入科举考试范围。并尊《庄子》为《南华经》,《列子》为《冲虚经》,《文子》为《通玄经》,《庚桑子》为《洞灵经》。唐玄宗时期还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由于唐朝皇帝颇信道教,民间常有人自称见到了太上老君,开始皇帝还接见一下,多了以后就变味了,再后来只好乱棍赶走。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除了铁拐李搞不清楚朝代,曹国舅是宋朝人,钟离权“可能”是汉朝人,其他五位基本都是唐朝人。韩湘子据说是唐代文豪韩愈的侄孙(尚有争议),张果老还被唐玄宗亲自召见过。

    唐朝最有影响力,最具有开创性,对后世道教影响最大的一位道士就是被誉为“八仙”中的吕洞宾。据说,吕洞宾仕途不顺时,被钟离权“黄粱一梦”点醒,悟得人生皆梦幻,自此一心向玉皇。

    吕洞宾和钟离权

    在唐朝之前的道教,基本上是以丹鼎派和符箓派为主。前者主张炼外丹,比较危险;后者主张画符念咒,难免流于迷信。而吕洞宾开创了与外丹道相对的内丹道,从此道士修炼就踏实多了。至少再也不用担心吃错药了,也不用担心炼丹时产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爆炸。前面说过,外丹道主要是用“八卦炉”炼丹,是个高技术工种,搞不好容易把人吃死或炸死。内丹道则是将人体当作丹炉,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通俗点讲,有点像练气功。

    吕洞宾写了一本《太乙金华宗旨》,说起来有点悲催。我们自己人不太重视,而德国人把它译成德文,一九二九年在德国出版后,轰动欧洲,成为畅销书之一。后又翻译成英文,依旧很火。日本人又从德文译成日文,在日本也极为畅销。中国人鉴于此,赶紧又从日文翻译回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照书修炼后,受益匪浅,激动万分的说到:“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奇妙的事情,一时打破了我的空虚感。”并写了一本心得分享《金花的秘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吕洞宾后来被称为道门中的观世音菩萨,可见其声望之大。至于他的很多神迹,难免有粉丝伪造的成分,但不可否定的是,吕爷爷的确是一位道行高深,百年难得一遇的道门奇葩。国学大师南怀瑾也称道门中出了个吕洞宾,就相当于太上老君的副亚,非寇谦之,陶弘景,葛洪等前辈所能匹及。

    据传被誉为“道家五秘”中“剑仙派”的祖师爷就是吕洞宾,说吕洞宾能够用剑气百步之外取人首级。“道家五秘”历来被列为非厉根上德大器不授的秘传奇术,俗称“五门”,分别是:太极门、丹鼎门、玄真门、剑仙门和符篆门。

    别看名称好像很普通,后面加个“门”字就神了。比如,此太极门和我们现在的太极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具体有何差别,大家可以看看陆锦川(仿佛居士,太极门传人)的书。道家五秘不仅创始人神秘,道法也神秘,就算见到了也未必是真的,留点玄念反而使我们更加心生敬仰。

    唐末五代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杜光庭,著了一部《道门科范大全》,是唐朝道教制度规范集大成之作,其所制定的道教规范至今仍在沿用。杜光庭后来编撰了很多道经,虽自称“述而不作”,但后世多称其是自己编造的伪经,“杜撰”一词就这么来的。

    五.宋元道教

    宋元时代是道教的成熟期,此时期的道教形成了最重要的南北两派,北派是全真教,南派为正一教。北宋灭亡后,北方成为金朝的统治区,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道教派。太一道后来被正一教融合,真大道被全真教融合。

    全真教的创始人就是金庸小说里常提到的王重阳,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王重阳可是正儿八经的专心修道者,不是那种只知道钻研“舞枪弄棒”的人。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据说曾受到唐朝吕洞宾和钟离权等仙人的“跨世纪”点化。其后留下妻子并将女儿嫁走,孤身前往终南山掘地为隧,题为“活死人墓”,立上自己的牌位,在墓中潜心修炼了好几年,终于开悟得道。

    影视剧中的王重阳

    正如耶稣所言:“先知在自己家乡是不受欢迎的。”王重阳开始在自己家乡也吃不开,后来到山东一代弘法,名声大震。还收了为日后全真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全真七子,分别是:马钰(马丹阳)、谭处端、王处一、丘处机、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马钰的妻子)。

    全真教思想上主张佛道儒三教合一,以内丹道修炼为主。并严格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许娶妻生子,不许吃肉喝酒,严守清规戒律,可以说除了名词和修炼方式略有差异,跟佛教基本没多大区别了。

    王重阳羽化后,全真七子的孙不二毕竟是女流之辈,太重感情,还想跟丈夫马钰重温夫妻之爱,被马钰断然拒绝。后来孙不二潜下心来修道,成为后世坤丹道法(女子修炼)之祖。由于男女生理结构不同,我个人建议女子修炼最好是找孙不二这类有经验的女中圣贤为参考。

    全真七子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就是开创了龙门派的丘处机。据说,丘处机天资聪慧,但喜欢耍小聪明,王重阳到死都没传授他真东西。后来马钰代传师训,称丘处机不懂修福修慧,好投机取巧,如此下去,难成大器。丘处机遂痛改前非,在宝鸡磻溪这个地方疯狂学“雷锋”,六年背人过河,积累福报。后又隐居陕西龙门洞修苦行,据传晚上把一个大石头推下山,然后再把它搬上去,反复折腾,用来磨炼自己意志。

    经过种种不可思议的修炼方式,丘处机终于开悟得道,成为道门又一泰斗。曾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十八弟子,跋涉万里到西域会见成吉思汗,劝其敬天爱人,勿再滥杀无辜,深受成吉思汗尊崇。丘处机的这一举动,也使万千黎民百姓免遭涂炭,功德无量。后来,成吉思汗将唐玄宗开元年间修建的天长观赐给邱处机,改称“长春宫”(丘处机又称长春真人),后更名为今天北京的“白云观”

    丘处机电影《止杀令》

    南方的正一教跟全真教的最大区别是,正一教的道士可以不出家,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喝酒吃肉,修炼以画符念咒、驱病攘灾、降妖除魔、修习外丹为主。提起正一教,大家是否会想起,“玉帝”给张道陵的封号就是“正一天师”,正一教也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这个正一教不是单纯的天师道,而是南方诸道派的整合,其中包括了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茅山宗、以及当时由天师道派生出来的神霄派、由上清派派生出来的清微派、由灵宝派派生出来的东华派和净明派。这么一融合就好办了,从此以后,天下的道教基本就分为全真教和正一教两大派,一直延续至今。

    提起宋朝的道士,岂能忽略了鼎鼎有名的“陈抟老祖”,首先大力推荐他留下的一篇传世之作《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此篇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

    陈抟是五代后期到宋代的一个道家人物,也是仕途不顺,恍悟世事无常,功名利禄之虚浮,遂隐居华山修道。曾被唐明宗召见,颇受欣赏,赐三位美女,陈抟笑而拒绝。后还被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三位皇帝召见,赐予多种封号,如白云先生,希夷先生,清虚处士等。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后改为赵光义)还是小娃娃的时候,陈抟就已经断定此二子有帝王之相(道家在术数这方面确实是专家)。当时正处乱世,百姓慌忙逃窜,陈抟也是其中一员。突然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用扁担前后抬着两个筐,一个筐装着赵匡胤,一个筐装着赵匡义。

    陈抟一边跑,一边目不转睛的往筐里看。妇女随之不高兴了:“臭流氓!看什么看!”这下群众的眼光都转向了他,陈抟只好尴尬的停下脚步,捋捋胡子感慨到:“没想到将来之圣上,正是筐中童子矣。”

    陈抟与赵匡胤博弈塑像

    据说在赵匡胤还是一介武夫的时候,跟陈抟俩人下棋,输的不亦乐乎,连手中的盘龙棍都输掉了。实在没啥可赌的了,赵匡胤一气之下说了句:“我赌这座华山!”本身的一句无稽之谈,陈抟竟不紧不慢的当真了,随之便让赵匡胤写下字据。待赵匡胤当了皇帝,拥有天下时,陈抟风度翩翩,潇洒自如的拿着字据去找赵匡胤。二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陈抟老祖最牛的是“睡功”,据说他一年数睡,一睡数月。经常被人从尘垢里清理出来,本以为已经飞升了,谁知打个哈欠又起来了。“睡功”实际上就是内丹功的睡姿版本(据说陈抟受过吕洞宾点化),有点像佛家的“入定”,人到了禅定的状态,就没有了时间与空间概念。虚云法师曾在终南山入定半月醒来,煮的芋头都发霉了,但自己却浑然不觉。下面这首陈抟老祖给皇帝写的《对御歌》,大家欣赏一下,是多么逍遥洒脱,令人神往: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衣覆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

    轰雷掣电泰山摧,万丈海水空里坠,骊龙叫喊鬼神惊,臣当恁时正酣睡。

    闲想张良,闷思范蠡,说甚曹操,休言刘备。两三个君子,只争些小闲气。

    怎似臣,向清风,岭头白云堆里,展放眉头,解开肚皮,打一觉睡!

    更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睡神陈抟

    继陈抟祖师之后,北宋还出了一位集内丹道之大成的道士张伯端。张伯端因居浙江紫阳山,故被称为紫阳真人。我们陕西的紫阳县也是因为张紫阳在这里修行而得名。张伯端著有《悟真篇》,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道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炼内丹要性命双修。修命主要是修炼精气神,修性主要是心性修养。道教有句话叫: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强调了性命双修,身心并重的深刻哲理,值得我们借鉴。

    张伯端的《悟真篇》与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道教尊为两部炼丹巨著。全真教后来分化为南北二宗,北宗就是王重阳所开创,南宗即尊奉张伯端。王玄甫(汉朝)、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五代)、王重阳(除了王重阳比较实在,其他四位都是其追奉的神人)被尊为“北宗五祖”;张伯端、石泰、薜道光、陈楠、白玉蟾(此五位都是宋朝人,法脉代代相传),被尊为“南宗五祖”。

    实际上全真教的南宗是最先创立的,但当时并没有南北之别。只是到了王重阳立教后,后世弟子根据二者的细微差别而划分的。一方面是传播区域有南北之分,就好像禅宗的“南能北秀”一样;另一方面是思想上也有些许差异,王重阳主张先修性后修命,而张伯端则主张先修命后修性。通俗点讲,王重阳的北宗有点像慧能的“顿悟”,张伯端的南宗就有点像神秀的“渐修”。而这种分法都已经比较牵强了,实际上张伯端也是非常强调修性的。后来,南北二宗就逐渐融为一体,基本不再有什么分歧了。

    张伯端

    宋代还出现了两部重要的道教经典,一部是《太上感应篇》,一部是《云笈七签》。《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的劝世文,有说是道士假托太上老君之名而作,以因果报应,鬼神福祸的思想宣扬抑恶扬善的精神。南宋历代帝王为了容易管治臣民而大力提倡,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推崇的不得了,将其视为道家的根本(佛家是《十善业道经》、儒家是《弟子规》)。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能利益众生,皆无可褒贬。

    《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身份不详)所编,张君房奉宋真宗之命主持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实际上就是道藏)后,从中摘录精华,共举万条辑成《云笈七签》,等于是道藏的缩影,又被称为小道藏。云笈是道教对书箱的称呼,七签是道教对道书的分类名称,因为道教将道书分为三洞四辅共七类。三洞就是洞真、洞玄、洞神三类,四辅就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辅(后又增加了十二类分法,谓之三洞四辅十二类)。跟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分类相似,到底谁模仿谁搞不清楚。

    元朝的道教史就相当于“永乐宫”的建造史,因原址位于吕洞宾(吕纯阳)故居,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而得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后因黄河三门峡工程动工处于淹没区内,故从1959年起,历经六年,将永乐宫全部迁移到芮城县城北,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其开工至建成基本是元朝从创立到灭亡。永乐宫的最大特点是其丰富,宏博,多彩的壁画,这里的壁画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永乐宫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最有名的是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朝元图”是由元朝马君祥等人绘制而成,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景,以8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周围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尊。其总面积约四百多平方米,最矮的神灵也有一米多高,场面开阔,气势恢宏。

    永乐宫朝元图

    六.明清道教

    明清是道教的衰落期,虽然是衰落期,但明朝皇帝大多信奉道教,也使道教兴盛一时。明成祖朱棣自命为真武大帝(道教的重量级大神,传说成仙前是黄帝时期净乐国太子)转世,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所以武当山颇有皇宫的气派,尤其武当山山顶的金殿全是铜铸鎏金的。

    明成祖还令第四十三代张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明英宗(年号正统)继其志,编写了《正统道藏》。明神宗(年号万历)又令第五十代张天师张国祥编成了《万历续道藏》。《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合称《明道藏》,是中国道教史上最完备的道书总集。

    明朝皇帝虽然崇信道教,但多是搞一些低俗下流,难登大雅之堂的方术,尤其酷好房中术。明朝总共两百七十六年国运,皇帝一百二十多年都不上朝,在后宫大炼仙丹,狂修房中术,整个明朝被搞得乌烟瘴气。

    一些心怀不轨的道士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投其所好,胡炼仙丹,海制淫药,由此明朝的迷信与淫风大盛,《金瓶梅》这部小说就是明朝淫风的缩影。据说明朝著名道士张三丰对此十分愤慨,常常用法术戏弄这群道门败类。后人搜集这类故事共有七个,称做“七戏方士”。

    影视剧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生卒年不祥,相传从宋朝活到明朝,至少也有一百来岁。自称张天师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穿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有鬼神莫测之术,行踪诡秘。由于张三丰不修边幅,衣着寒酸,举止怪异,人送外号“张邋遢”。明太祖,明成祖等皇帝多次派人召请,都杳无音讯。

    民间对其传说颇为离奇,称其神通广大,法力高强,上天入地,来去自如,常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还常居暗处行侠仗义,锄强扶弱。这就给小说家,剧作家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张三丰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得道高人。

    后世多认为张三丰首先在少林寺练外家拳,后来改习内家拳,融会贯通后创立了太极拳(尚有争议)。张三丰在武当山开辟了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又一波浪潮。

    清朝皇帝基本都崇信佛教,朝野上下无不崇佛抑道。又加上清朝诸多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都和道教有关,清王朝在平定农民起义的同时顺便也把道教给打击了。所以道教在清朝非常衰落,至今元气还没恢复过来。

    清朝著名的道士可能只有清初全真教的王常月,王常月是“龙门律宗”第七代传人,曾奉顺治皇帝之旨在北京白云观传戒,并于南方各地大量传戒,后世弟子将其传戒内容汇编成今日的《龙门心法》。王常月被称为全真教龙门派力挽狂澜的中兴之祖。

    王常月曾言:戒是全真第一关。恰如禅宗泰斗虚云大师的的一字遗言:戒!王常月强调要皈依三宝(道教三宝道、经、师;佛教三宝佛、法、僧。),忏悔罪业,定心守意,直至功德圆满。他还认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

    王常月

    清朝还出了一部有名的道书《伍柳仙宗》,为明人伍冲虚、清人柳华阳共撰。内容是讲全真派清净修炼的内丹法,融佛道儒三家学说为一炉,因其没有门户之见,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接受,在道教内外都影响深远。

    前期道教的核心追求确实是长生不死,白日飞升,而唐宋以后的道教逐渐吸收了儒佛两家思想,除了修炼方式略有不同,与佛教之追求几乎别无两样。比如全真教主王重阳在终南山时就预言到自己只能活五十八岁,人家也没有觉得寿命太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类浅显的道理老王也并非不懂。还有一次,马丹阳问师父王重阳什么是道,王重阳脱口而出:“五行不到之处,父母未生之时。”而道教中的“大罗金仙”其实就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因此,以后再也别扯什么道教求长生不老啊,修仙啊,不究竟啊,人怎么可能不死啊这类“愚蠢”的话题,人家道教人士也不是傻瓜。要想论断什么,请先了解什么,最好是跟人家修到一个层次的时候再去评价。况且每个林子大了,都会出些杂鸟,何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由于道教注重炼丹,修身以及一些方术,所以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方面贡献很大。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样据说都跟道教有密切关系。火药是道士炼丹时发明的,最早见于道书《真元妙道要略》,此书讲用硫磺、雄黄、硝石、蜂蜜合烧就可做成火药。

    火药就是这么诞生的

    指南针最早也是道士的前身方士在看阴阳时发明的。南北朝时道教就用雕刻技术来制作道书,道书《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提到了最早的印刷技术,所以道教为印刷术的最后发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道士丹书中记载的大量炼丹时产生的化学反应,无疑对中国化学的发展影响颇大。道教讲祛病养生,服气导引,又对中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已经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如商朝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次如唐代的魏徵,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道家人物。而他们也有自己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些道家人物对各个朝代的贡献真可谓是功不可没。

    处在当今这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对于佛道儒三家的认识,我们不妨采取弘一法师的高见: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南怀瑾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话: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最后祝愿各位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道,解脱之道,从而度过幸福美满的人生。

    这样就好了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口气贯穿道教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le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