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必定是有其相应的土壤。用佛家自己的话说,叫作“因缘和合”。就好像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有性格上的差异。孟母三迁也是为了给孟子制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西方有句话叫“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排斥有定力十足,不受外界干扰的神童,但我们确实也不能否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强大的磁场影响。
同样,世界的三大文化体系,西洋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也都是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孕育出来的。但这并不是说其中只有环境因素,而没有自身因素。就好比一个书香门第培养出来的孩子和一个杀猪匠培养出来的孩子相比,前者可能更有教养一点,而归根结底生在什么家庭还是由这个孩子的福报所致。
懂历史,防忽悠且观这三大文化体系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致中和,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印度文化的特点是超生死,追求生命的究竟解脱;西洋文化的特点是主斗争,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这三种文化品格与其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处于北温带,太阳的照射既不太强也不太弱,四季分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谐运转,气候温润,最适宜人居生息。中国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认为宇宙的精神是和谐的。鉴于此,人就应该效法宇宙的精神,遂产生出中庸的思想。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即是称赞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西方的主要国家都接近于北寒带,北寒带地区,太阳光照弱,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寒冷的冬季度过。而且西方诸国陆地面积少而海洋面积多,粮食不够吃,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西方人必须和自然斗争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斗争便成了西洋文化最主要的品格。所以他们与自然斗,与人斗,然后与其他国家民族斗,想要征服一切。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口号应该属于西方,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思想绝对不可能产生于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毛主席语录的原话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跟斗争是两码事。
这次我们主要讲的内容是佛教,首先也应该了解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所孕育的土壤。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的地理位置主要处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太阳光照强烈。热带地区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阳气都处于释放状态,阳气释放得快,能量消耗的快,人就生长得快,如此自然也就死得快。
因此,古印度人八九岁就差不多性成熟了,十一二岁就可以结婚生子了,三四十岁就有生命危险了。生命的短暂成了古印度人最大的困惑,他们认为活着没啥意思,希望超越生死,这便是印度盛产宗教的原因。
当然,以上只是三大文化体系形成原因的部分浅见,若要深究细琢,难免漏洞百出,故仅做参考即可。况处于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加上人类对自然的防御能力增强,已经不能完全再用以上这种思维模式来品评了。但每个国家根本的文化性质依旧是不会被连根拔起的,因为文化没了,国家也就没了。
由于古印度特殊的生存环境,在佛教诞生以前,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宗教。这九十六种宗教都是围绕生死问题展开的,所谓的六道轮回已经是印度所有宗教公认的生命真相。释迦牟尼的出现,只是集这些宗教理论之大成,提出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究竟解脱的永恒境界。
古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主要掌管宗教事物,在社会中地位最高。刹帝利属于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及各级官吏,掌握除神权以外的一切国家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就相当于奴隶,专为上面三个阶级无偿服务的。为了保证高等血脉的纯正,所以不同种姓之间禁止通婚,是真正意义上的门当户对。
实际上,中国在夏商周时期也有类似的等级制度,只不过王权和神权是一体的。秦王朝统一以后,基本上结束了奴隶制度,但剥削阶层的性质依旧蔓延到新中国成立。而印度的等级制度一直延续到1948才正式废除,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难以挥之即去。
约公元前6世纪左右,释迦牟尼就出生在刹帝利这个王族家庭。当时的印度并未统一,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释迦牟尼就出生在其中一个“小诸侯国”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身为太子的释迦牟尼后来逐渐看破红尘,于十九岁时下定决心,抛下妻儿与荣华富贵,舍身遁入空门,立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深山野林前后修行十二年,六年外道,六年苦行,于三十一岁开悟得道。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于八十一岁高龄进入涅槃(对于释迦牟尼的身世众说纷纭,以上只是其中一种说法,仅供参考)。
觉悟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后,打破印度的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他的弟子中也不乏奴隶阶级,比如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就是首陀罗阶级的一个理发匠。由于释迦牟尼的思想威胁到婆罗门的统治,其师徒一行屡次遭到婆罗门的迫害,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就是被婆罗门用石头活活砸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因果确实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还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多闻第一的阿难陀(佛陀的堂弟),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论义第一的迦旃延,密行第一的罗睺罗(佛陀的儿子)。后来佛教的很多经典都是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陀凭着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述说出来编辑而成。女众出家也是阿难陀的再三请求下,佛陀才同意的。佛陀认为允许女众出家会使佛法早灭度五百年,我想这并非是对女性的歧视,一定自有其深意所在。
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通过数次结集经典,将佛陀生前所说的法全部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经。佛教经典分为三类,即经,律,论,称为三藏。经就是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法,如《金刚经》、《圆觉经》、《心经》等。律是释迦牟尼所制定的戒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论即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以及后世的佛教徒所讲的法,如《摄大乘论》、《百论》、《俱舍论》、《往生论》等。精通三藏的法师被誉为三藏法师,唐僧被称为唐三藏就是这个道理。
后来,参加了结集佛经的弟子分化为上座部,其余则称为大众部。随之,上座部又分化为十部,大众部又分化为八部,这就是印度早期的部派佛教。
公元前2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自称大乘佛教,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
在大乘佛教看来,自己是普度众生行菩萨道,小乘佛教则是只顾自度成阿罗汉。实际上,没有哪个佛教团体会承认自己是小乘的,所以名称并不重要。因此,后来就有了一种比较公正的说法,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谓之大乘,反之则为小乘。在如今看来,不管大乘小乘,真修实干才是真乘。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佛教在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的大力宣扬下开始对外传播。阿育王继位前有100个兄弟,为了争夺权位,连杀了99个,只剩下一个同胞弟弟,就算唐太宗见了也“自愧不如”啊。
后来不断的开疆扩土,连年征战,也确实卓有成绩。他曾在一场战争中,杀死10万人,俘虏15万人,面对眼前的血流成河,尸集如山,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据说,有500名朝廷官员,因为没能通过他的忠诚考验一律被杀。一个嫔妃冒犯了他,便将这个妃子宫内的所有人畜杀得片甲不留,并将宫殿夷为平地。
电影《阿育王》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按照佛教的说法,肯定是要下地狱的。但阿育王绝非等闲之辈,及时悬崖勒马,金盆洗手,痛改前非,皈依佛门。遂广建舍利塔,寺庙,大量地从国库拨款用于慈善事业。因朝臣反对不能从国库拨款,他就把自己的财富一批批地捐了出去。到他临死的时候,个人钱财已全部散尽。阿育王后来头枕“护法名王”的尊号长逝,据说他的尸体火化了整整七天七夜。
阿育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怕你曾经有多坏,就怕你不知道悔改。我常常跟朋友调侃,一般撞南墙撞的越惨的人往往修行越精进,反而成就更快,因为物极必反嘛。佛说,烦恼即菩提,一念转的过来就是天堂,转不过来就是地狱。但阿育王的案例大家切勿模仿,可能你有他的恶行,没有他的福报,一念转不过来就直接下去了。
在阿育王的大力宣扬下,佛教首先传播到了东南亚,即是南传佛教。大概在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在位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被称为北传佛教,也叫汉传佛教。
据说,汉明帝有一天做了个梦,梦到一个光芒四射的金人,在大殿上盘绕了几圈就朝西边飞去了。醒来后,就对博士傅毅说明此事。傅毅回答说:“臣听说西方有位神,这位神的名字叫佛,佛的形象同陛下所梦见的一样。”
汉明帝非常高兴,立即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八人组成使团,前往西方拜佛求经。后来,果然取回了一些佛像和经典,并用两匹白马驮回来。汉明帝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就在东汉的都城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所寺院白马寺。当时和中国使臣一起回来的还有两位西域高僧,一个叫迦叶摩腾,一个叫竺法兰,他俩在白马寺译出了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
白马寺公元七世纪中叶,印度的婆罗门教与其他宗派互相融合,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派——印度教。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大乘佛教修行者吸收了印度教的修行方式,形成了密宗,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种重要形态。
由于密宗是在师徒之间秘密传授,讲究灌顶持咒,重视上师的传承等,具有神秘性,故得此名。正因为它的秘密性,一直被众说纷纭。咱非专业人士,也不好对其进行过多描述,以免贻笑大方,故仅作粗略介绍即可。
公元八世纪中叶,密宗由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印度高僧传到了中国,唐朝的一行法师继承了这一法脉。接着,日本的空海大师来中国求法,将密宗又引进了日本。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密宗在中国内地逐渐销声匿迹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密宗一般指藏传佛教。
也是在唐朝时候,吐蕃王朝迎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士到西藏,传播了密宗,形成了藏传佛教。公元十二世纪,回教国家入侵印度,大肆杀戮僧侣,排斥佛教,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穆斯林。约公元十四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基本灭绝。故有佛法起于印度,昌于华夏,行于四海之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又经过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格义阶段,教门阶段和宗门阶段。格义阶段大概是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格义就是连类翻译,也就是用中国人能够了解的哲学术语去翻译佛经。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佛经的术语都出自儒道两家。正因为中国有这种与佛法相应的思想,所以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才嘱咐达摩到东土去,那里有大乘气象。格义阶段的代表人物就是南北朝时最伟大的翻译家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印度贵族,家世显赫,本来可以继承国相,却立志出家求法。后来,托钵行乞到西域的龟兹国,由于长的实在太帅,被龟兹国公主耆婆看重逼婚入赘。生下鸠摩罗什后,耆婆却出家了,七岁的鸠摩罗什也随母出家,往返于中印之间,精通梵文,中亚文和汉文,才华出众,声名远播。
当时中国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前秦王符坚崇佛信道,派大将吕光率领七万大军攻打龟兹国,目的之一就是迎请鸠摩罗什大师。龟兹国国力衰微,三下五除二的就被吕光攻破了。吕光回国后,发现前秦已经被东晋淝水之战灭掉了,遂自己建立了个小国后凉。后秦国建立后,国王姚兴又派军队攻打后凉,后凉被灭,鸠摩罗什遂被迎到了后秦国都长安。
在长安的草堂寺,鸠摩罗什专心翻译佛经。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几部佛经,如《金刚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为了证明自己翻译的经典准确无误,临终前发誓:如果我翻译的经典没有问题,就让我的舌头烧不坏。后来火化后,果然留下了舌头舍利。
鸠摩罗什有意思的是,鸠摩罗什跟他父亲鸠摩罗炎一样也被逼婚了。由于鸠摩罗什容貌出众,才华横溢,智慧非凡,后秦国王姚兴给鸠摩罗什精选了十几个美女,强迫他必须把这么好的基因遗传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了佛法的传播,鸠摩罗什只好委曲求全了。
据说,后来鸠摩罗什的弟子看不下去了,老师都结婚了,我们何不也开荤呢?有一天,鸠摩罗什把弟子叫到身边,抓起一把针吞进肚子里,又从身体里跑了出来,然后问道:“你们谁可以做到这样?”
徒弟们一个个目瞪口呆,鸦雀无声。鸠摩罗什遂开示说:“明白了吗?我能做的事情你们不一定能做。”由此可见,学法贵在有自知之明,盲目跟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是要不得的。必须明白自身之根性,务实奋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方可得真实受用。
教门阶段大概是南北朝到初唐时期。教门就是各类祖师用不同的佛法来教化众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由于南北朝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混乱不堪,民不聊生,人们多借出家以躲避乱世,寻求心理慰籍。尤其是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发展到全盛。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描绘。
梁武帝自身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还三番五次跑去出家,被朝廷前后花了四亿贯钱赎回。据说中国僧人吃素也是自梁武帝提倡开始,并且梁武帝一个梦开创了如今风靡各大寺院的水陆法会。达摩祖师也是在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与梁武帝一番面谈后,发现老梁做好事还在为求功德,遂离开皇宫去了少林寺,面壁九年,将禅宗法脉代代相传。
从南北朝到唐初,佛教在中国主要形成了八大宗派。分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提倡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禅宗;以《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立宗的三论宗;由玄奘大师(其译经的贡献可与鸠摩罗什相媲美)开创的逻辑思维严密的唯识宗;由智者大师在浙江天台山开启的以《妙法莲华经》为主的天台宗;依奉《大方广佛华严经》,讲究圆融无碍的华严宗;注重持戒的律宗;还有讲究即身成佛,灌顶持咒,主要在西藏盛行的密宗。
其中,唯识宗复杂的逻辑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简易的感性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故到了玄奘法师的徒孙慧藻法师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末中国人才从日本学回来,在民国又兴盛起来。
宗门阶段大概是从初唐直到清末,也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段。宗门也就是禅宗之门,初唐以后禅宗从八大宗里脱颖而出,并“统一天下”,其他宗派或销声匿迹,或隐而不彰。禅几乎成了佛家的代名词,寺院都多称禅院,僧人都多称禅师,修行都多称参禅。
禅宗据说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的大迦叶所创立,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传到达摩祖师这里。达摩祖师将衣钵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给三祖僧粲,僧粲传给四祖道信,道信传给五祖弘忍,宏忍又传给了六祖慧能。由于六祖慧能大师的出类拔萃,开拓创新,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佛经《六祖坛经》。
五祖在选接班人时,命弟子作偈,谁的偈词见性,谁就可继承衣钵。大弟子神秀绞尽脑汁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则作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慧能已深得禅宗心要,故将衣钵传予慧能。
六祖慧能“全身舍利”神秀虽未能得到衣钵,但其在湖北玉泉寺传“渐悟”之法,依旧门人四集,形成了禅宗的北宗。慧能则主要活动于南方广东一代,传“顿悟”之法,遂形成了禅宗的南宗。后人往往以“南能北秀”称之,而佛学的中国化主要还是在惠能大师手中完成的。
慧能的弟子以南岳怀让禅师最为有名,怀让禅师又传给四川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又传给百丈怀海禅师(江西)。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即是说马祖道一禅师为僧人开创了修行道场,百丈怀海禅师为僧人制定了清规戒律,中国真正的聚众修行从此正式开启。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寺院,但多是一帮无组织,无纪律,无体制,无愿景的“乌合之众”,自马祖百丈开始标志着中国化的佛教正式形成。
后来禅宗又分为五家,分别是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到了宋代,临济宗下又分化出杨歧和黄龙两派,此两派加上前面五家被称为禅宗的五家七派。
禅宗家派的分化主要是各派祖师接引、教导弟子的风格不同。沩仰宗是五家中最早成立的一宗,此宗因开创者灵祐禅师和弟子慧寂禅师分别居住湖南沩山和江西仰山而得名,教化风格是师徒如父子,圆融平和。
临济宗因开创者义玄禅师居住河北临济禅院而得名,教化风格迅猛峻烈,喜棒打呵斥。
曹洞宗因开创者良价禅师在江西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禅师在江西曹山寺弘法而得名,后其道场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的真如禅寺。教化风格稳顺绵密,谆谆不倦。
云门宗因开创者文偃禅师居广东韶关云门寺而得名,教化风格孤危险峻,简洁明快。
法眼宗因开创者文益禅师谥号“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教化风格于平凡中见神奇,此宗是五家中最后成立的一家。
临济宗下的黄龙派因开创者慧南禅师常住江西黄龙山而得名,教化风格喜设问令其自悟。杨歧派因开创者方慧禅师住江西杨歧山而得名,教化风格灵活自如,无所拘束。
沩仰宗、法眼宗宋初就逐渐销声匿迹,云门宗南宋后也衰微不传,唯临济宗,曹洞宗一直兴盛至今。以上可以明显看出,江西确实是个祖师云集,大德辈出的风水宝地。
由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比较深邃,非一般根器所能领悟。故其流弊即是大引祖师语录,妄谈机锋,故弄玄虚,成为地地道道的口头禅。因此后来的禅宗不得不与其他宗派结合修持,否则容易流于虚浮,空疏无物。只好将参禅与念佛结合在一起修持,自力与佛力并用,这样比较稳妥。到现在为止,汉传佛教的寺院基本都是禅净双修。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遭到怀疑,阻止,甚至打压的境地。比如南朝梁武帝时期范缜写《神灭论》揭穿佛教,唐朝韩愈上《谏佛骨表》抨击佛教,甚至有“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大规模灭佛等等。但是站在客观角度上分析,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未尝不对。而且他们反对的也未必是真正的佛教,而是打着佛教旗号的偏颇之徒。
灭佛梁武帝身为皇帝,不安守本分好好治理国家,却三番五次出家干些荒唐的事,估计连佛菩萨都看不下去了,何况是范缜呢?唐宪宗不惜花费巨资六次大规模迎请释迦牟尼佛骨,有这些钱给百姓补贴下生活日用,佛菩萨不是更高兴吗?难到韩愈上的《谏佛骨表》不是出于一种忠臣义士之伟大情怀吗?再说三武一宗灭佛,如果出家人能够安守本分,真修实干,别穿着袈裟干些猥琐的勾当,能被灭吗?所以,学佛不是盲目崇拜,一定要明理践行才能自利利他,才对得起三宝,才对得起释迦牟尼佛。
由于出家人脱离世俗,专事佛道,有不用交赋税,服劳役等优厚待遇,因此古代很多人都愿意遁入“逍遥自在”的空门。朝廷为了控制出家人口,增加社会劳动力,故约从唐朝起,开始颁发僧尼身份证——度谍。
在封建专制的压迫下,那时的度谍就相当于“免压金牌”。先不说自身的修为好不好,能弄到度谍当下就“解脱”一步。故后来就有官员靠卖度谍增加财政收入的,比如安史之乱时,权臣杨国忠就靠卖度谍十天赚了百万钱。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向宋高宗提出增加粮饷马费的问题,宋高宗直接给了岳飞五千个度谍拿去卖。
到了明朝,度谍制度稍微严格了点,要通过考试才能拿到。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觉得出家修行是好事,重在修心,怎么能以度谍为证明,故废除了度谍。但我们现在皈依佛门有“皈依证”,出家有“出家证”,其实也和度谍差不多。不过在这个处处看证的时代,也确实有这个必要。只是我们应该明白,修行的根本是为了明心见性,脱离苦海,切勿拘泥于名相。
佛教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所以有“隋唐佛学”之称。也许是物极必反的原因,宋元明清的佛教发展逐步呈没落趋势。佛教开始向中国本土文化妥协,不再像以往那样分工明确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禅净双修的理念也开始成为学佛的主流。
尤其到民国期间,出现了弘一大师,虚云大师,太虚大师,印光大师四位力挽狂澜的高僧。其中太虚大师就直接提出了人间佛教,主张人成即佛成,已经完全把佛教生活化,不再谈玄说妙,实际上跟儒家的理念趋于一致了。当代的星云大师即是人间佛教的切身践行者。
印光大师认为末法时代,众生根器浅陋,唯有念佛一法方能解脱,故大力宣扬净土宗,当代的净空法师依旧如是呼唤。
虚云大师是千载难逢的禅宗泰斗,继承了五宗法脉,一生历经九磨十难,坐阅五帝四朝,五十六岁大彻大悟,一百二十岁圆寂,也提倡要老实念佛。
弘一大师出家前是一位才华出众,风流倜傥的艺术家,出家后为痛改前非,荡涤心智,消除业障,严于律己,故专攻律宗兼净土宗。临终前深情地写下了四个大字:悲欣交集。悲的是众生不知道追求觉悟,欣的是自己觉悟了。
1953年,由虚云、喜饶嘉措、圆瑛、赵朴初等二十多位全国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的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佛教的传播与传统文化齐头并进,且逐渐与世界各国的宗教,哲学相互交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最后祝愿: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淩弱,各得其所。
汤恩比博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