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天写500字
从政治书里看出的非政治论调/《民主的细节》

从政治书里看出的非政治论调/《民主的细节》

作者: 丸丸笑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22:26 被阅读54次
    图片来源花瓣网

    真是越来越佩服自己,竟然看起了政治剖析类的书,口味啥时候变得这么重?(鬼知道⊙0⊙)

    《民主的细节》是刘瑜的一篇政治随笔文集,由于引例的事件均涉及到国家外交政策和公民政治参与问题,所以内容略显严肃,不过文风还是一如既往——理性中夹杂着幽默,也算是顾及到了我们这种非专业政治人士的心理承受能力,读起来不会过于枯燥。

    文章质量都挺高,在内涵以及深度上可以毫不悭吝地给个好评。

    很欣赏刘瑜这样的文字工作者,戴着政治学博士的王冠,却能用最平常的生活片段与高大上的政治术语构建巧妙链接,总能给人一种很接地气的亲近感。

    站在一个大的视角通过对文字的初体验简单梳理了一下对这本书的印象,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止于此。毕竟,相较于整体认知,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所触发的思想跌宕可能更有意义。

    因为是政治门外汉的一家之言,有些观点也许并不是那么专业(每字每句绝对是纯24k原创~),还请各位看官海涵。

    一、“随性”请止步,用事实驱赶偏见

    人都有种情绪不平衡的作祟心理,往往看不惯那些实力强于己的人,而且还喜欢黑对方的长处。

    就像一种病,具体症状如下。

    人家光芒万丈获赞无数人气佳,你会说她做作虚伪骚浪贱。

    人家勤奋好学与书为伴好头脑,你会说她性情孤僻假高冷。

    人家漂亮脸蛋魔鬼身材高颜值,你会说她不懂生活瞎节制。

    ……

    嫉妒的火苗生生不息,人心叵测面如魔。

    用心理学术语解释,这些都是源于心理不平衡而催生的偏见——因为我没有那么好,所以我排斥“你那么好”。

    在这种逻辑错乱但又携真理魔力而来泛滥不止心理的驱动下,曾经的我很不满意甚至有点儿反感美国经济繁荣科技昌盛的大好走向。我大中国都还没进入这理想国的状态,你这样一个隔着汪洋大海历史短暂国土面积不及我们辽阔的国家咋能先我们一步呢?

    带着这种狭隘偏见又满溢爱国情怀的小心思,我自认为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倾向——不喜欢super美国。

    情绪极端化时,还会和小伙伴儿一起抨击美国多么多么不好,资本主义制度的流弊太多,然后掰着脚趾头就能列数美国的桩桩劣迹,像什么爱干预他国内政、有称霸世界的野心、还老有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等等。

    批判一个概念很容易,我们只需要把它定义的邪恶一点儿就行。

    抨击一个国家不难,上到国家制度的虚伪,下至众生百姓的邪恶,我们只需把它的丑恶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即可。就像骂一个人很丑,容易把他画丑一点儿就行,但是指出这个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他要求我们深入细节,回到事实本身。

    也就是说我们得论证画出来的这个人的确就是站在自己身边的。

    同理,对一个国家的看法也得突破自己既有的认知,要学会用客观论据去佐证自己的观点。

    刘瑜说:“不要让你的意识形态干预你的理性,尤其是不要让它局限你在知识上的视野。”

    像是被一颗微型子弹袭击了一般,脑袋突然被炸开了花,少了几分偏见,逼迫自己带着理性思维去观察重新审视一个国家和它的各个方面。

    我不知道作者书里给出的证据真假客观性成分是多少,但通过她的一些数据和引例,的确有帮助自己扭转对一个国家的不成熟刻板印象。

    美国的民主政治到底是啥样,我清楚吗?

    如果对他的了解指数为零,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评断批判它呢?

    通过作者列举的一些国外生活小片段,我评判美国的信息源好像充实了许多。

    原来美国政府不仅仅是有着无限大野心的蛮汉,它也会为自己的民众造最大的福利。

    原来还有国家政权可以做到如此平衡,各个机构间的制衡让权力滥用成了小概率事件。

    原来美国人的言论自由幅度可以上大举报总统,远到为相隔万里的世界同胞发声维权。

    原来还有一个国家的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如此之高,真正是把国家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不断争执,不停追问,“向强大势力妥协”是人家民众意识里的笑话

    原来民主的含义是包容,当一个社会能够做到包容任何“不一样”群体,跨越生理因素、跨越性别界限、跨越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条约,那它本身就幻成了一股正向指引的向心力。

    不得不承认,美国国土上的民主之花盛开的姿态的确绚烂。

    综合自己之前对美国的偏见,我觉得通过这一轮的信息吸收和理解,敝人的认知水平好像略升了一丢丢。

    很认同刘瑜在书的尾声中提及的一个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不同,往往不是因为价值观或者智力的差异,而仅仅是因为对于事实的掌握不同。”

    没有人生来就无敌偏执,我们既有认知的残缺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平日里对事实的漠不关心和随意接收。如果我们都有更多的耐心去寻找阅读事实,很多观念冲突甚至政治冲突都会缓解。

    我始终坚信,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评价一定是基于足够多的洞察和理解之上的。唯有这样才不至于被既有偏见左右,也会更近距离地靠近相对公正的声音。

    二、碰撞的艺术

    比起“一成不变”的现世安稳,我更喜欢“相互博弈”的人世激情。

    在刘瑜笔下,美国政治最大的特点不是民主的最大化,而是民主与自由,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之间的博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制与政治就像是盐之于烹饪,太多并不好,但少了也不行。

    因为喜欢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所以也对那种视角单一思维僵化的人极为反感。

    有想法是好事,但若是本着“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生哲学生活,就略显狭隘了。

    要知道任何人或事都不只有绝对的一面,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分析事件和人物时应该学会尽可能多的覆盖它们身上的点,尝试用更加系统化的方式去剖析论证自己观点。

    正如书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分析。

    谈到“民主”二字,很多人会被它表面的政治调性迷惑,因为几十年的历史教材告诉我们一个定论:“专制就是压迫,民主就是希望”。所以,普及民主主体,拓宽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内涵俨然成了新时期人们对于政治方向的最靠谱希冀。

    我们都知道,作为政治制衡的一种方式,民主制度它能降低当权者的专断性,促进社会公正和福利,也能在塑造人的公共责任和意识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种对民主投一百分支持的政治倾向真的科学吗?

    刘瑜给了我另一个审视的思路。

    原来民主的坏处也有很多,过度民主也许会引起多数暴政,民主的动员机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它还可能因为再分配冲动而影响经济效率。

    允许正反观点各自言语,张弛有度地拓展既有观点,我们看待问题的思路很容易被打开,也可以看作是开阔心胸的刻意练习。

    这种鼓励各种声音自由表达的理念还蛮契合我最爱的一档节目——“奇葩说”的自由观。

    辩手们在台上各抒其是,但也能给予他人一定的机会去表达不一样的观点,这种多元的思想碰撞状态简直是爽到极致。

    三、我们都是“小政客”

    讲真,作为一个正经的中国良民,我为之前的不谙时政感到惭愧。

    不知道是不起因为之前一直未成年,还是因为生活圈子太乱,思想过于自私的缘故,对时事对热点基本上都是一种“事不关己我不理”的推脱态度,我又不是啥大人物,干嘛要浪费时间瞎操心那些国计民生的大事?

    但不知怎么,看完这本书发现自己政治觉悟好像高了一点,开始看新闻写评论了,也会不经意间和朋友一起聊一些相关的热点话题(真不是装bi~)。

    用苏格拉底老人家的话说,人本身就是政治参与的动物,我们干嘛要撇清身上的这种社会属性呢。

    而且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关于时事是我们与国家同呼吸的一种方式,要知道如果社会的大环境崩了,还想实现个人发展简直就是青天白日梦的无厘头想法。总之,不管我们是不是央政治局常委,我们都应该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留份心。

    用官方教材的腔调来说,我们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无非三点:让政治决策更理性,增加社会的凝聚力,以及提升公民的社会认同感。

    再者,作为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也是种责任,毕竟享受了国家这么多优惠政策的接济,参与政治生活就是我们挥之不去(也不能随便乱挥)的义务。

    但我认为,跳出上面那种高谈阔论的姿态,其实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更小更实际的说辞:不仅是为了完善政治或者社会,而是为了完善我们自身,因为在生活中对真、对善、对于理性的追求是一个人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既有利于保持大脑的鲜活度,也可以倒逼自己跳出狭小的处世范围,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生活也会更加斑斓有趣。

    突然很庆幸自己把考研的方向定为“新传”,出于对学业的推动,我觉得自己再也不能把自己关在那小小的一方天地中,了解时事对新闻保持敏感度是这种思维转变的第一步。

    当一个人能够觉悟到不把自己分离于身处的大环境中时,才可谓是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PS:哈罗,俺是独行霞,普通大学僧一枚,性格双向, 面目平凡 ,脾气欠佳,两眼近视,三餐很饱,喜欢看书码字,文笔一般(正在简书提升战斗力中~)还望诸君多鼓励_

    若不嫌弃,留颗❤再走呗

    么么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政治书里看出的非政治论调/《民主的细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sk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