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各类文字,接收到多种讯息,可是看了这么多,却依然如同过眼云烟、阅后即焚。我时常自嘲道:这可真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啊!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将读过的书、见过的美文,转化为自己的内容,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呢?今日,便同各位简友们分享下我的浅显心得:
1、读书,应为兴趣驱动
我的母亲是个非常热爱读书的人,可在我年幼时,却并未能继承到这一良好的基因,也没能耳濡目染地培养出这一习惯。没错,儿时的我,是个一点也不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上学以后,总是要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诸如:“外面下起了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应试教育令我更加厌恶读书,我想:或许只是那天刚刚好下起了雨,不可以么?
真正改变了我,让我逐渐喜欢上阅读的,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她在教师中,应该算是个另类。她是唯一一个既教实验班、也教普通班的老师,因为在她心里,只因一次分班考试,就给大家分配了不同的资源,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她想用一己之力证明,不管什么样的班级,她都能带好。而普通班的我们,也真的没让她失望,也是真的尊重、敬佩她。你看,就像我之前所说:中国的文人总有一种风骨。
她的教学方式也很与众不同。高一高二时,她从没讲过任何应试套路,而是带着我们,读孔孟庄、史记;讲民国故事、侠士之肠;教刚正之气、家国情怀......常常讲到动情之处,便流下滚烫的泪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她在第一节课上写下的名言。
是她让我真正意识到,原来,语文,并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一种情怀:我们能从中感受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繁荣和跌宕......
也是从那时起,我会主动磨着母亲买书、一起在睡前捧起了书本,也真正喜欢上了阅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热爱的领域。只有当我们在自己喜欢的方面钻研的时候,才能真正从中汲取营养。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强迫自己去读书,似乎永远也体味不到其精髓,甚至会适得其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请先让自己爱上读书。
2、摘抄好句及观点
当读书成为兴趣后,第二个阶段要做的,便是摘抄,积累自己的素材库,并阶段性回顾。这一做法,其实在我们学生时期,老师便会经常强调。但或许是因为叛逆、或许是因为懒散,这正能坚持下来的人,往往少之又少。
我的做法是:用电脑,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或是作者的核心要点记录下来,最开始是按书籍名称归档,积累多了以后,便能按类别分类,如关于人生的、哲学的、家国的等等。电脑的好处便在于日后分类更方便,也更便于搜索,而手写的摘抄往往会受到很大限制。
有了素材库后,日后在写作时,便能直接从素材库里选取相关的名言,让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充实而优美。
3、输出读后感
第三个阶段,便是写读后感。其实,我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有许多小小的、细碎的想法,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否则便会转瞬即逝。
我的经验是,在我们写读后感的时候,不一定要求“全”。许多人在写读后感时,一定要先把整本书看完,读后感的内容又一定要囊括这本书全部的立意。这样做的问题,一是许多小的想法并不能被及时记录下来;二是写出来的文章的立意,可能会与其他人撞车。
其实,书中的许多细节,也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也能引申出不错的、甚至是新颖的读后感。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只要能够有自己的收获,便是成功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才能催生出百花齐放、君子和而不同的效果。
及时将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早点动笔写读后感,并尝试寻找观点去作证自己的想法,你会渐渐地走上“文思泉涌”之路。而等待、求同,则会泯灭我们的想法以及独特性。
4、读书方法tips
信息化时代,我们阅读的方式愈发丰富:纸质书、电子书、听书......这些方法我也都尝试过,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下我的使用心得。
电子书:适合看小说类。优点在于携带方便。
听书:适合学习技巧类、观点类书籍,如我曾经分享过的《高效休息法》、《终身成长》等,这类书籍,我们通常了解了作者的核心观点、逻辑后,便能复制、引用到日常生活中。听书已经总结好了作者的观点,更加方便快捷。
纸质书:适合所有书籍,也依旧是我最喜欢的方式。电子书、听书各有所长,但想要深入地、体系化地研究透作者的思维、观点,我们依旧需要依靠纸质书。
尤其是在我们想要分享读书感悟的时候,纸质书则更加便捷:从目录掌握书中脉络;从作者的佐证、案例加深对观点的理解;更加方便回顾前文的观点;对于传记类、历史类的书籍,也只有文字,能让我们真正沉浸下去,体味另一番景象、另一番人生......
写在最后: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读书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人们往往会在网上查许许多多的攻略,看别人是如何读书的,想要直接发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便捷之路。但我们却忽略了,我们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我们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喜好,而真正适合自己的,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
不要害怕试错,不要害怕走弯路,要知道任何事物都将在曲折中发展。我们最大的天敌不是试错,而是迟迟不动。
首先,让自己行动起来,才能慢慢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毕竟,人生没有弯路,每一步都算数。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65243/f428bdb2c92f787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