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934536/3bade6f4e2d367be.jpg)
文/阿瑞德
01
高三奋斗了很久。
填报志愿时,我最好的朋友选择了法律。
她的成绩并不是太好,所以勉强报了一所外省的二本大学。
大一的时候,我们联系的少。过年回家,同学聚会,她聊起了大学生活的种种不是。
我问她,为什么当时不选择复读,考个好点的大学。
她说,高三太苦,她不想再欲哭无泪地背3遍历史课本了。
高三确实很苦。我最好的朋友没有选择复读。
在外省的一所二本大学读了4年。迷茫常挂在她嘴边。今年毕业,她却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
迷茫,好像是大学生的标签。
过着被安排的生活,到了真正懂得选择的时候,却往往被身边的人所左右。
02
高中时,班主任曾多次的提到“木桶理论。”
起初,我压根儿不懂木桶理论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想要储备更多的水,我们就必须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
如果补不齐短板,那是不是我们就真的储存不了太多的水?
我的答案是 NO!
曾经和我最好的朋友争辩:“木桶理论”对于个人的发展,绝对是很不适用的。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我把当时所知道的名人一一列举。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我觉得,时间有限,补自己的短板,极其不划算。
与其去补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不如把擅长的东西做到极致。
大学读了4年,现在回过头看自己关于木桶理论的看法,我觉得,自己的观点还蛮正确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精通。
一直觉得,专精于某一自己擅长的领域,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03
有人说,大学毕业时最迷茫。
他们不是主动毕业,而是被逼着毕业。
读大二时,教导主任曾气愤的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都是什么人呐!毕业了,赖在宿舍不走,非得让学校赶着出校园。
这是我听过的一句挺失望的话。
大学是否果真这样?
那时,毕业好像很远,可猝不及防的碰见它时,才发现,所有的迷茫导致的结果便是——不知如何选择。
父母会说,考个公务员好!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也好!
邻居阿姨会说,谁谁谁家的孩子,在银行工作,一个月工资上万!
同学会说,留在三四线的小城市没有大的眼界!
你会相信谁?
当他们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给你并不喜欢的建议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
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听从别人的选择?
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选择,而事实上却是,当我们真正去选择时,才真真切切地去为自己考虑。
04
同样是大学的朋友,我认识的陈睿却跟我那位朋友完全不同。
填报志愿时,他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比较冷门的考古专业。
一度被家人反对。他之所以选择最冷门的考古专业,竟有个奇葩理由——痴迷盗墓悬疑小说。
大学时,他好像也被大学骗了。
想象中的大学,完全跟高中班主任眼里描绘的千差万别。
考古专业,也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神秘莫测,悬疑重重。
工作难找,专业冷门,同学聚会时,他吐槽自己专业的种种不好,一度想要放弃。
本以为他也会因失望的大学生活而迷茫,可我的这位同学,大学“读透”了他不喜欢的专业。
大二时,他开始在网上写悬疑类小说。很快他便发现,曾经不喜欢的专业却帮他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随着小说点击量的增加,他意识到自己专业带给他的意外收获。在别人迷茫时,他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默默耕耘。
有时候,看似不喜欢的选择往往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选择自己最长的那块木板,也许它并不是你所喜欢的,可至少,它会比别人更早的学会选择。
05
最怕的就是不敢去选择。
我们好像一直是别人做着主儿,当我们懂得选择的时候 ,就应该不管不顾的去选择。
木桶理论,之所以不适用于大学及个人的发展,我个人的观点是:时间精力有限,与其浪费时间去补自己的短板,不如不断增加自己的长板。
读了4年大学,其实我们什么都会,可往往我们会给自己的不会找理由。
懒惰是理由,不喜欢是理由,不会还是理由。
很喜欢《士兵突击》中的那句台词:“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词——“做到”
也许你的迷茫,就源于此。
所以,把自己擅长的,或者是喜欢的做好,就是一种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