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特殊教育的影响
活教育思想
l 20世纪4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他的这一理论,也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
l 核心: “活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以及“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
l 目的论的要义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l 程论的要义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l 教学论的要义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
“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
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做;
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论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l 1953年,陈鹤琴主张:
l 所有儿童,不论其智力状况如何(超常、正常或低常)或是否有身心缺陷,都应当获得与其潜在能力相适应的教育,以求使他们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l 把各种特殊儿童分别送入相应的特殊教育机构中,如让天才儿童进天才儿童学校,把低能儿童送到低能儿童学校,聋哑儿童送到聋哑学校读书,这样因材施教,使所有儿童各得其宜。
l 强调重视特殊儿童。
l 陈鹤琴关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特殊儿童心理,特殊教育实施的观点具有关注平等,理论与实践并重,点细面广的特点,极大丰富了我国特殊教育的理论。
对特教发展的启示:
l 规范特教对象
l 完善特教体系
l 加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l 改进特教教师培养方式
l 培训合格师资
l 大力发展全纳教育
陈鹤琴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l 受中国传统“仁爱”精神和西方科学“求真”意识的交互熏染。
l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观。
l 特殊教育观:特殊教育对象很广泛,他认为特殊教育只是一个总称,不仅指低能儿童教育,还包括那些盲、聋、哑、残等生理、心理残疾儿童,及问题儿童、病弱儿童和天才儿童等,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
l 课程与教学观
l 重视潜在课程的价值
l 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原则
l 多样化的的教学观
l 对游戏与工作的认识
l 特殊教育教师观
l 热爱特殊儿童,尊重特殊儿童
l 科学研究的品质和特征
l 教师是儿童的引导者
启示与影响
l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到1500多所,在校残疾学生达到37万多人,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格局。
l 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摘自微信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