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煮了两碗海鲜粥,虽然味道鲜甜,还是遗憾因为去市场晚了点,没能买到花蛤这种食材,不然味道应该会更好。于是,和老公感慨了一番,结束时说了一句话:
粥还没多大的关系,生活却要尽可能鲜甜一点。
脑海里闪过这句话的同时,想起一件小事。前阵子天天泡图书馆。有一天出馆时,特别想听音乐。等掏出手机、插上耳机才发现,不知何时,已将网易云删了。那一刹那,百感交集,大有点一夜梦绕后,突然醒来,却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处的感觉。
生活日渐臃肿,而音乐又无影无形,毫不起眼。只要持续忙上一个月,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久而久之,就习惯没有它了。一如当年,习惯它各种曲调摩挲着耳轮,穿过耳道,直击心脏,然后和自己内心的酸甜苦辣镶嵌到一起。它见证过许多哀乐悲喜的心境,但它终究还是被我遗忘了,甚至我忘了点下“删除”键的时间点,心情如何,月色怎样?
推而类之,还有多少曾经心心相怜的物件或钟爱,慢慢被我们所冷遇、淡忘、扫地出门,最后遗失在某个街角呢?书法、漫画、电影、篮球、舞蹈、诗歌、阅读……从小到大,那些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可以选择或不可以选择的,乃至于意识到或压根没有意识到的,无不渐渐地在被生活删削。很多年后,在某一个机缘巧合下回头看时,它们已尸迹斑斑,或骨肉不存了。
大概是快要做妈妈的缘故,这让我又想到了孩子和教育。如果说成年人是在做自我选择,那孩子呢?别的暂且不说,她们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期限内被动清空的乐趣又有多少?
我曾在闲聊时问过一些孩子喜欢什么,以后想做什么。得到的很多回答是“无所谓”,再追问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的很多兴趣都被大人们扼杀在种子里。用一个孩子的原话说:“我跟我妈说过想学画画,然后她说‘学舞蹈好’。我跟我妈说想看课外书,然后她说‘做题更好’。慢慢的,我就知道,我想干嘛不重要,反正没用。重要的是,我妈想让我干嘛,所以就听她的吧”。
相比“乐趣”、“爱好”,我们似乎更尊崇的是务实的、功利的一面,并常常会被赋予它们以“稳重”、“懂事”之类的褒奖。但如果我们撇掉立场,客观、理智地去观察社会和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并不是所有的褒奖,哪怕是荣誉,都充满真诚和善意。
有一联唐诗很有名——“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封侯拜将是封建时代无上的荣耀,但背后却是累累白骨堆铸而成的。细细想来,用鲜血和白骨赢得胜利和功名,其实不仅残忍,而且冷酷。这个比喻或许不甚合适,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日渐隐去的,清空的东西,不正是每个个体通往“成熟”,抵达“成功”所牺牲的皑皑白骨吗?
将士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肉体,非常直观;而“乐趣”、“心灵”这些东西显得轻飘飘。但很多东西,在别人眼里轻飘飘,对自己而言却可能重若千斤。
至今想起和那个孩子的对话,都会为她感到心疼。“我想要的不重要”或许不能说是生理上的一个有形的伤口,但却真真切切地刻进了她的内心,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她们精神世界的一道疤,以至于慢慢地竟然连去“想要”都不敢了。讽刺的是,往往这种“心灵的伤疤”还会被贴上写着“懂事”的光环,甚至连她自己都不认为应该得到一张创可贴。这其实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我想,一个有趣的灵魂,不会愿意用自己的热爱去换取其他的东西。《世说新语》有一个小故事: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有人)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就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微之。这种暂居(姑且理解为我们现在的租房吧)仍要在门前种上几丛竹子,而且声称“何可一日无此君”的灵魂,既鲜活,又有趣。毕竟,如一个同学所说:房子是租来的,可生活却是自己的。
关于王子猷,《世说新语》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多年前的我,如果在街上遇见现在的我,她一定会嘲笑我此时的无趣,不怎么听音乐了,也不怎么在大雨滂沱里漫步游走、且走且诵诗了。所幸,我还保持着一些曾经的所好,还喜欢阅读,还热爱文学,还时不时想要写上几句蹩脚的文字。
年岁渐长,生活无可避免地臃肿起来,但它毕竟不是一碗粥,无法倒掉重煮。那就多一些“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洒脱和率性,少一些约定俗成的“成功的信条”吧!这样也许能多一些时刻,身轻如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