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文史赏析散文
忠言何必逆耳---读《资治通鉴》

忠言何必逆耳---读《资治通鉴》

作者: 93bd497780ed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07:45 被阅读538次

        劝谏、进言之说自古有之,而且往往是好话不好听,于是就有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其实细想,“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伤人心”。我们在表达我们的善意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委婉一点,柔美一点。这或许更容易被别人所接受。

      张良,众所周知,汉高祖时的第一谋臣,为汉高祖一统天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汉高祖曾经这样评价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一个让刘邦如此佩服的人,其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正是这样一个让皇帝言听计从的人,在进谏、劝言时还兜了一个大弯子,让高祖在追问中才道出了自己的谏言,很恰当的选择了进言的时机。。

      汉天下初定,上论功行赏。然而等封赏过后,就出现了一个高祖让刘邦意想不到的情况。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此谋反耳!”一问一答可吓坏了汉高祖刘邦:刚得天下,怎么就有人开始谋反呢?他想不明白,就问张良:“天属定,何故反乎?”留侯就说了:“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说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记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疑平生过失即诛,故相聚谋反耳.”这时汉高祖刘邦才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可是现在封的已经封了,诛的也已经诛了,还有什么挽救的办法吗?张良见水到渠成,才说出了自己的最终目的:皇上呀,你只要先封赏一个你平时最恨的人,其他人也就自会安定下来,然后再想办法根治吧。高祖刘邦在感激之中是照单全收。就这样汉初定时的危机就被化解于无形之中了。我们试想,如果张良直接奏本说皇帝封罚不当,以高祖当时的心境他会怎么想?或者张良奏本说有人要谋反,情况又会是怎样呢?因此,他很好的把握了进言的时机,取得了进言的成功。

      对这件事,司马光有一段很经典的评论:“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张良在进谏时除了把握好时机之外,他还很注意进言的方式。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特别宠爱戚夫人,喜欢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就产生了废太子刘盈的想法。众大臣都反对,叔孙通甚至要以血溅地反对废太子。于是,吕雉就向足智多谋的张良求策,张良也表示这件事很棘手,但是却说大了这是件国事,其实说到底,这就是件家事,当臣子的都是外人,不好插手。但是,你要是把“商山四皓”请来,可能就有希望了。吕后就依照张良的计谋请来了商山四皓。当高祖上朝时,发现太子身后竟然站着商山四皓,就感到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动不得了。为此,刘邦还写了首诗安慰戚夫人大致内容是:大雁一旦羽翼丰满,就可以横渡四海,我们虽然有弓箭但是也没有用了。对于废太子这件事,张良没有直接像其他大臣那样反对刘邦,而是巧妙的化解了这件事。不愧是谋臣。

      在进言时,我们不但要向张良那样选准时机,找好办法,还应该像文帝时的袁盎一样选择进言的地点。如果当着外人的面直接给领导进言,会让领导很没面子,也会激化矛盾。汉文帝时,宠幸慎夫人,慎夫人就经常和皇后同席而坐。到了袁盎的署衙,“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这时候袁盎也跟随文帝返回皇宫,趁机劝告文帝:“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这次成功的进谏,不仅没有给袁盎带来灾祸,反倒获得了皇帝的夸奖,就连慎夫人自己也给了袁盎五十斤的赏赐。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如懿传》。乾隆南巡时留恋烟花女子,皇后如懿就直接闯进去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乾隆弄了个大大的没面子。不要说是主宰天下的帝王,只恐是寻常人也接受不了这样的劝谏,最后落得个被禁足的结果。如果不是皇太后的力保,如果不是因为废后事关国祚,也许就会有废后的下场。虽说只是电视剧,但是也会带给我们以启示。有时候我觉得选择合适的进言方式,进言时机进言的场合,也是对彼此的尊重。

      张良、袁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也是谏言中的高手。其实历史上还给我们记录了很多这样劝谏的精彩 事例:《触龙说赵太后》(《资治通鉴》),《邹忌讽齐王纳谏》(《左传》),这些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忠言未必逆耳。”

        孔子也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也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事情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等都不要再说了。包括规劝朋友,他也说“朋友数,斯疏矣”,也告诉我们劝谏的技巧。中国有句成语叫“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急躁。其实在进忠言时同样如此: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或许能解决问题,但是绕道而行,诱“敌”深入更不失为良策。

相关文章

  • 忠言何必逆耳---读《资治通鉴》

    劝谏、进言之说自古有之,而且往往是好话不好听,于是就有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其实细想...

  • “忠言”和“逆耳”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吗?

    忠言逆耳,怎么办?要么在"忠言逆耳"的"忠言"二字上想办法,要么在"忠言逆耳"的"逆耳"二字上下功夫。 先说前者。...

  • 虚心接受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教育人们勇于接受批评。但现代生活中,逆耳忠言不利行,逆耳忠言不愿讲,不...

  • 忠 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很多人知道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但是因为苦口与逆耳,又有几人真心...

  • 有用的忠言不逆耳,逆耳的忠言然并卵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我们

  • 大部分人宁愿在甜言蜜语中死去 也不愿在忠言逆耳中重生

    大部分人宁愿在甜言蜜语中死去,也不愿在忠言逆耳中重生。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毕竟是逆耳的话呀。孔圣人讲,六...

  • 什么话最能检验一个人是否智慧?

    自古忠言逆耳,却最能检验一个人是否智慧。 普通人只能记住忠言逆耳的痛苦,却忘了忠告能带来的改变,于是厌恶致忠言者。...

  • 非暴力沟通之感受的根源

    今日阅读感受的根源。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可在现实中,忠言逆耳并不一定利于行,因为逆耳(不中听...

  • 《忠言逆耳》

    何为忠言逆耳?在词的意义我就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也没有什么值得去说的,因为这是中国人都能理解的一个词语而已...

  • 忠言逆耳

    上学期被王老师批评的时候确实很受打击,心里也一直有两个声音:一是气愤和不平,不接受真诚付出的自己被全盘否定;另一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忠言何必逆耳---读《资治通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iu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