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人民广场日更大挑战
古文观止 || 襄王不许请隧(四)

古文观止 || 襄王不许请隧(四)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2-28 08:59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面对晋文公的僭越行为,周襄王因为要仰仗人家,所以不敢发作,只能婉拒,并以温柔的方式进行耐心疏导。

他首先委屈地说我周天子没有什么特殊特权。我就只有方圆500里的地盘,其余都平均分配给了诸侯,“先王岂有赖焉?”

接着,周襄王继续说,我周王室宫中只有九等嫔妃,宫外只有九等官员,能干什么事呢,就是供奉好天地神明,自己从未敢一味满足耳目口腹的嗜好,而去破坏各种法度。

襄王说这些,无非就是想证明他作为天子没有什么特权,他所拥有的不是为了神,就是为了百姓,自己没有一点私欲。

那么,天子到底有没有特权呢?当然有。不过,只有那么一点点。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周天子只有生前死后服饰文采与百姓有所区别,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显示尊卑来,以便天子君临天下,天子不能跟百姓穿一样的衣服。

天子所拥有的也就这一点点特权了,除此之外,天子与百姓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

现在上天降祸到我们周王室,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留下的这片基业,加之自己无能,所以不得不劳烦叔父您。

现在,您提出来要让您的墓里边有墓道,这是先王的大礼,我不是不舍得把这个赏赐给您。

但是,如果我现在请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

那么,周襄王为什么称晋文公为叔父呢?因为晋文公是姬姓诸侯,天子也是姬姓,所以论辈份,襄公应该称文公为叔父。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

古时人们身上佩戴的玉是有讲究的,不同身份的人,佩戴的玉也不一样,改玉其实就是改变身份,这个人的身份变了,他的葬礼才能变。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

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朝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

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

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

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我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

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这样的话,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我们来看看襄王的这番言辞,真可谓是绵里藏针哈。就如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金圣叹的点评:“其理甚直,其辞甚曲”,意思是,我有理,可是我只能转弯抹角地说话。还能怎么办呢,周天子在诸侯眼里不过是个吉祥物而已!

晋文公还是拎得清的,他的主要目的意在试探,竟然襄公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再强求,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了。

晋文公若想当天下霸主,就必须要像齐桓公那样树立天子的权威,这样才能打着天子旗号征讨天下,尊王攘夷。

晋文公的请隧本就心虚,毕竟他还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虽然他也同样觊觎天子的权利,却很难付诸行动,他一旦动了周王室,就等于与天下人为敌,成了众矢之的,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因此,晋文公最后只能是“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由此可见,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强压,头脑还算比较清晰的,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婉转迂回的言辞终于打消了晋文公请隧的念头。

岌岌可危的周王朝,在襄王的不懈努力之下又一次地维护住了自己的颜面,这或许是襄王为维护王室颜面唯一被后人称道的一点骨气吧!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襄王不许请隧(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bt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