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个人成长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荣辱一生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荣辱一生

作者: 墨尔本的夏天 | 来源:发表于2018-08-29 18:12 被阅读118次

    文/墨尔本的夏天

    图/来自网络

    在中国,提起曾国藩乎无人不知,很多历史名人都对其推崇备至,同时代李鸿章、张之洞、梁启超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近代袁世凯、陈独秀,再到蒋介石、毛泽东,无不将曾国藩推崇为楷模。

    到了现在曾国藩热度依然不减,关于他的书籍有约五百多种,他几乎成了成功学的代名词,那历史上真正的曾国藩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张宏杰是我喜欢的历史学家之一,最近重读他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感触良多。书中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全书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从他的性格、环境、收入、人际等各个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通过本书,可对曾国藩有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他是晚清重臣,湘军之父。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力挽狂澜,将大清的江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中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李鸿章更是终生以作为曾国藩的学生为荣。

    曾国藩拥有很高的历史评价,毛主席就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了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下面就是笔者感受最深的几点 。

    一、 逆商惊人,越挫越勇

    曾国藩一生遭遇挫折无数,但他却以常人罕有的坚韧,每次都能因挫折而发奋图强,克服困境,完成自我的超越,达到新的高度。

    曾国藩人生的第一次耻辱,发生于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秀才考试。 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当时的主管机构,说“文理太浅”,授予“佾生”称号。

    曾国藩却视其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塾“利见斋”,他闭门不出,发愤图强。没想到这一次“悬牌批责”事件,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茅塞顿开,豁然贯通,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次年,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一路飞黄腾达。

    知耻而后勇,曾国藩就是靠着这种决心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曾国潘人生最大的耻辱发生在咸丰三年。

    当时曾国潘奉旨在湖南班团练,起初在湖南练兵。曾国藩一心为国,雷厉风行,结果伤害了当地官员盘根错节的利益,遭致湖南官员的一致抵触,等着看他的笑话。后因绿营练兵事宜,而引发纠纷,结果发生暴力冲突,绿营兵包围其办公场所,竟然破门而入,连伤了他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而巡抚对此却听之任之,甚至幸灾乐祸。

    这是曾国藩出生以来,遭遇最大的挫折。 堂堂副部级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经  过几夜不眠的反思,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曾国藩决不争一日之短长,他要把湘军练成一支劲旅,打几个胜仗,那时自会分出高下。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办法!

    如果没有长沙之辱的刺激,曾国藩不可能克服这五难,开创湘军。长沙之辱如同一根针扎在心里,让他时刻难以自安,终于苦苦支撑,惨淡经营,斩关夺隘,排除万难。

    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借住在一户祠堂里。

    没有名位,他只好照旧用长沙时用过的“湖南审案局”五个字来接送公文。

    没有经验,曾国藩就自己在黑暗中探索。他精心果力,认真思考绿营兵种种弊端之原因,创造了许多崭新的军事原则。比如招兵不用城市浮滑之人,只选朴实山农;比如“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比如实行厚饷和长夫制度。这些创新,都是军事门外汉曾国藩殚精竭虑、集思广益的结果。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些制度基础。

    吃尽了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咸丰四年四月的湘潭之战中,湘军水陆不足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做殊死战,十战十捷,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万余人。

    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咸丰皇帝大喜,这样重大的捷报还是头一次。皇帝发出一系列上谕,嘉奖湘军,还特命曾国藩单衔奏事,除巡抚一人之外,湖南省文武百官,曾国藩皆有权调遣。这道上谕从根本上转变了曾国藩在湖南地位。

    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世人之所以会奋起努力,往往是因为外界的刺激才和痛苦才能获得动力。

    河畔大学的梁宁曾说,痛苦是一种天分,那些成功者往往具有常人没有的痛苦,因为痛苦太强烈,所以他们不能忍,他们才有足够的动力,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般人往往没有什么痛苦所以也就容易得过且过了。

    二、 超常自省能力,自我更新

    曾国藩故居

    曾国潘第最大人生转折点,发生咸丰七年,在回家守制的那段时间,曾国藩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果没有这次经历,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

    此次变化对曾国藩的意义之重大,无异于,“龙场悟道”于王阳明,“菩提树下证道”于乔达摩悉达多。

    咸丰七年年初,曾国潘带兵三年,各地督抚各自为政,地方官们既不给人,也不给钱,曾国藩处处碰钉子。所以曾国藩请求皇帝 ,给他一个总督或者巡抚的职务,但当时咸丰猜忌汉臣,不肯给他督抚之权。

    曾国藩非常郁闷 ,恰好父亲去世了,曾国藩借这个机会,扔下军队,回家守孝,并以撂挑子来威胁咸丰。没想到咸丰顺水推舟,批准他回家守制三年,实际上就是解除了他的兵权,曾国藩辛辛苦苦干了这么些年,白干了。

    回家后曾国藩常苦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他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

    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是,高己卑人,锋芒毕露,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不光是对同僚,即是对自己的亲兄弟, 也是处处批评教训。

    在官场上,原则性太强,说话太冲,办事太直,不按潜规则办事,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经过反复回忆反思,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曾国藩终认识到, 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和光同尘,人至察则无徒,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你才能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和你一起做事。

    经过一年多在家守孝,曾国藩发生了很大变化。咸丰八年,因为军事上吃紧,咸丰皇帝不得不又一次命令曾国藩出山,这一次,曾国藩如同变了个人。他对人更客气了,更有礼貌了,做事也开始注意遵守官场上的潜规则了,曾国藩以谦卑圆融之态营造了比以前更舒适的生存空间 。

    曾国藩终于变得圆融了,能够宽容平和的面对这个世界,这种圆是融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这一切源于他强大的自省的能力。

    从早年中,在北京为官时,他就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日日反省,数十年如一日。这种习惯一直伴随曾国藩终生,是他最为强大的武器。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通透。六十二岁时,他仍然对自己的言行反省自责,与他三十一岁立志做圣人时的心情,仍然一模一样。

    曾国藩这种反省能力,就是现在心理学上所说的“元认知能力”,是一种对自我认知模式,反应模式深入反思的能力。元认知能力能保证我们应对外界的信息变化,如同人生一个调控器,通过积极的反馈和修正,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曾国潘的智商可能并不是最高的,但他的元认知能力无疑是非常强,确保发生偏差是,及时发现错误,完成不断的自我更新,达到新的高度。

    在人生得道路上,我们会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必须使用元认知能力,改变和提升自己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我们常说“旧思维解决不了新问题”,面对问题,我们要深入的去了解和分析自己旧有模式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找到差距,积极的建立新的模式,可能解决新问题,我们才可能迅速的成长。

    三、领导力——己欲达,先达人

    曾国藩本是一书生,因国难而投笔从戎。从未带过兵的他,却能创建出举世闻名的湘军,并带领湘军战胜当时不可一世的太平军,曾国藩是如何做到的呢?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身边聚集了大量人才。他朋友如云,且其所深交,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曾国藩一生功业,半受朋友之助;他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善于集聚优秀的人才,像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刘铭传,鲍超等等。

    曾国藩的待人之道就是: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曾国藩爱才如命,尊重他们的才能,照顾他人的利益,帮助他们,给他人发展的机会。

    曾国藩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朋友提携报答,不遗余力。曾国藩的部下几乎都经过他的举荐,军各营保举的武职共达十几万人,其中有二十六人成为督抚、尚书,也就是正部级官员;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也就是副部级以上大员。此外,道员、知府、知州、县令,更是数不胜数。天京克复前后,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当时名臣,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都是曾国藩大力提携。

    曾国潘不仅对朋友尽心尽力,成就他们,对于整个湘军,也充分照顾他们的利益。

    曾国藩创建湘军, 实行厚饷原则。

    他规定的湘军士兵的收入,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湘军中级军官,每月的纯收入可达一百五十两,一年就是一千八百两,是正规军同级军官的三倍到六倍;统率一万人的高级军官,每年净收入五千四百两,这个数字,是国家正规军同级别的六倍左右。因此,很多湘军军官光靠工资就发了财。比如湘军中很有名的名将李续宾,带兵六年,积攒了几万两白银。

    这样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潘明白,要想他人追随你,就要充分的照顾别人的利益,他人才愿意为你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着胜。”

    一件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参与的人全心投入,是因为他们在你的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利益,是因为大家真心希望这件事能成。

    想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建立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作为领导者,必须考虑和照顾参与者的利益和目标,这样的事业才能使大家齐心协力,同心同德。

    小结

    曾国藩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通过自己一生艰苦卓绝的奋斗,出将封侯,力挽狂澜,将大清的江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很多。

    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这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性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能力是不断成长,并把注意力放在发展上;固守性思维,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会把注意力集中现状,为现状所控。

    曾国藩无疑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所以不管现状怎样,他总是在不断地努力,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更好。

    曾国藩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中等的人,通过“陶冶变化”,博学慎思,运用意志力,诚心正意,不断的修身,可以达到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境界,普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那些英雄、伟人,无非是相信自己的潜力的普通人,他们通过刻苦努力,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发挥到极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荣辱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ih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