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月前,机缘巧合,与一位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的老师共进晚餐。他对儒、释、道三家都有所研究,博古通今,论点新颖。
而我,虽读过一些国学经典,无奈根基太浅,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不敢随意发表见解。所以,当时当刻,“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老师谈到《道德经》时,我插言:“我读过一百多遍《道德经》。”老师大为吃惊,连续询问几遍:“你读过一百多遍《道德经》?为什么要读一百多遍《道德经》?”
是啊,为什么要读一百多遍道德经?
不敢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仅说目的是用来“调心,调浮躁之气”。其实,诵读一百多遍《道德经》,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个原因,还有以下2个原因。
1、 提升认知水平,培养哲学思维,与孩子共同成长
2010年有幸遇到一群非常重视教育的妈妈,她们是国学经典爱好者和传播者,不仅督促孩子诵读经典,更是身体力行,这群妈妈养成了每日诵读经典的习惯,她们认为诵读经典与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
不久,我亦加入诵读经典之列。
也许,老师认为,把一本经典读过一百多遍,较为罕见。其实,周边有很多妈妈已经把《易经》、《黄帝内经》等相对深奥和篇幅较长的经典读过一百遍,更别提《道德经》、《论语》这类相对短小的经典。
父母是孩子具备高尚品德的榜样,养成良好习惯的表率,拥有哲学思维的导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百度百科中提到: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我认为,一个人具备哲学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是脱离人云亦云的法宝。所以,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提升父母的认知水平,培养哲学思维习惯,与孩子共同成长。
复旦大学出版社在《老子他说》的出版说明中道:《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含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譬如 :
“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他有三样为人处世的宝贝,一样是慈悲,一样是节俭,一样是不敢张扬自己,标榜自己为天下第一,阳极必衰,当一个人太过高调,必然会有人来抢打出头鸟。
“曲则全,枉则直”:为人处事,不能太过耿直,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善于换位思考,批评别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起到点醒他人的目标,又不至于引起他人怨恨。
《道德经》虽不像群经之首《易经》那样长篇累牍,却处处显示为人处世的真理,辩证哲学思维的真机。
2、调整心态,走出抑郁的泥潭
有那么几年,我很焦虑、迷茫,甚至达到了抑郁的状态,几度徘徊在自杀边缘。然,在一遍又一遍诵读经典中,我感悟良多,忘却许多烦恼,逐渐走出了抑郁的泥潭。从《道德经》中我领悟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女性温和柔顺,可以融化像金刚石一样坚硬的男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即使你有万贯家财,也守不住它们数十年、数百年。因富贵而骄傲自满,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致虚极、守静笃”,将自己处于谦卑、虚无、安静的状态,才能平和。正所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看,《道德经》字字珠玑,反复朗读直至深入骨髓,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有了思想逐渐内化为行动。
因此,对待家人态度由强势转为柔和;对于物质欲望由强烈转为平静;面对他人批评由敏感逐渐转为淡然。
如今,虽时而还会焦虑、愤怒,但从未想过自杀,心态调整比较快速。
不信,你读一百遍《道德经》试试,烦躁、焦虑、抑郁、强硬、空虚的心态会离你越来越远,相信会有物质无法满足的收获,带你进入越来越平和的精神世界。
网友评论
读到这句时,手机中哪种手机最容易被偷,又是哪种手机相对比较贵啊???
古人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