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重量

作者: 文竹若风2019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13:12 被阅读156次
    清晨,读到铁凝的一篇小文《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心有所感。遂想起许多与阅读有关的话题,譬如阅读的精与略、浅与深、专一与芜杂、有用与无用。且写点小文,权做精神运动吧。——写在前面的话

    人生一世,浮生若寄,阅读,让生命有了厚度,给生活带来精彩。

    有人说,打开一本书,现实世界消隐。是的,曾经在地铁上、火车上、公园里……遇见过许多读书人,他(她)们完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他(她)们投入的样子,真的很美。我想,阅读真是一种奇妙的事儿,当你踏上阅读的旅途,你就自然而然成为一株树,扎根在土里,视野在云端。眼界和思想,随着阅读的深入、打开、绵延,成就万里云天的传奇。
    我敬重那些能随遇而安,随时随地进入阅读状态的读书人。
    微信上一文友,读书日盛,让人瞠目。每每一段时日,他就会把读过的书拍照与我分享,有时,一个月就能读七八本之多。而且,他读的书,基本都是经典,外国名著居多,也有一些哲学、政治方面的书,比单纯故事性的书艰涩,很多人望之生畏。有许多书,我也没读过,所以,在羞惭之余,特感慨他的坚持。虽然,他常常在读过许多书后,告诉我某某书一点意思也没有,无论他所言是否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有一点是可贵的,他一年所读的书,林林总总有几十本,比我多多了。尽管,他一再强调自己读书是源于太闲,上班不忙,孤身一人,周末也无地方可去,不读书干嘛?书,是他最好的伴侣,无论去哪儿,书是一定要带的,阅读无间断。我想,随身有闲的人多了去了,可愿意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上的人又能有多少?这也是我对他刮目的原因之一。他说,他只是爱读书,却不会写读书笔记,不像我洋洋洒洒,条分缕析,感悟得那么深刻,他读完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别,再多的,他也说不出来,反正,读书于他,只是消遣。即便是消遣吧,也是高雅的消遣,不流世俗,自成清音。
    读,是一种状态。至于读什么书,读到什么程度,则因人而异,因个人爱好有别。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关乎个人修为,只能倡导,无法强制。
    古人对读书有讲究,读什么书,选择什么时段,极为严肃认真。涨潮在《幽梦影》中云: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般工细的读书经,于现代人是很难做到的。
    从前时光慢,什么都可以精打细算,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人似乎更喜欢浮光掠影。手机的普及,乃至泛滥,让阅读更浮躁。大部头的书,太费脑筋,无人问津。小品文的书,市场尚可。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网络,尤其是年轻人。
    网络阅读,方便快捷,种类丰富,而且不用花钱,虽然鱼龙混杂,粗制滥造者众,但胜在多、快、省,迅速成为时代新宠。加之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热播,更是让网络阅读大放异彩。有些网络写手,更是凭借一部热播影视剧,迅速蹿红,名利双收。传统纸媒,形势严峻,岌岌可危。
    偶尔,我也会因某个热剧在网上搜原著,有些网络小说文笔和思想性确实还不错,值得一读。但多数还是问题多多,尤其是所谓男频女频文,无论文笔还是思想性,都粗糙得很,和中外大家作品,悬殊太大,多看无益,略略翻过,再也不想涉猎。
    阅读是有重量的。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再读,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感悟。记得初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光那些名字就绕得人头晕,读读停停,停停读读,断断续续,模模糊糊,一本书读完,心中只留下俩字:孤独。后来,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又是孤独。这两种孤独的差异,又驱使我重读《百年孤独》。这一读,孤独找到了它的定语:百年。就像一个字找到它遗失的另一半。遗忘是记忆的克星,为了强化这种阅读体验,我花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写出阅读这两本书的读书笔记,近一万字。这种读,我以为是有分量的,是精细化的,是倾注了心力和情感的。当然,它于我的受益也是巨大的。
    迄今为止,我如此认真细致的读书笔记并不多,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这两本书,还有贾平凹的《秦腔》和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那是认认真真读了的,至今还能忆及读书的场景:雨天,深夜,纠结先读哪本书,计划先《秦腔》再《湖光山色》,结果,翻了几页《秦腔》,进入不畅,转读《湖光山色》。结果,《湖光山色》一路畅通,读完,竟勾起读《秦腔》的欲望。后来,两部小说,在脑子里盘亘,一篇比较性阅读自然形成。至此,阅读快感,加深了阅读的重量。
    有时,特别疲累之时,也会网上读读小说,一般都是比较短小的,不费脑子,浏览式的。有没有益处?有。人情世故,众生百态,窥一斑知全貌,也算是间接体验社会。这样的阅读是“轻”的,没负担,轻松,愉悦,貌似无用,其实,也有无用之用。
    青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黄金时代,多阅读经典著作,势必会在格局和视野上,大有裨益。因为青少年阅世尚浅,需要正能量、励志之作的引领。很多后来成大业的名人,提及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无一不归结于阅读经典。经典,具有穿越时空、跨时代,而保持永恒魅力的特质。少时从经典中汲取的力量,必将成为中年最大的财富。央视一姐董卿之所以出口成章,古典诗词随口拈来,也是得益于青少年时期阅读的丰厚积淀。所以,青少年时期,多读点重量级的书籍,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必要。这一时期,经典乃阅人处世之重器,马虎不得。回想自己现在之所以能够倚马可待洋洋洒洒,也多是借了青少年时期阅读经典的东风。
    而中年时期,经历世事颇多,视野和阅读感悟也与青少年时期大相径庭,事业和生活压力较大,心境也有了很大改变,除了必须要读的专业书,工作之余,可能更需要借助轻文字来愉悦身心,那就不必强迫自己一定要来点重阅读,花香鸟语,曲径通幽,怎么高兴怎么来,你的阅读你做主。
    白发生出知岁暮。时光总是无情,一愣神的功夫,花都开过了。暮鼓晨钟敲打出的岁月,像落满雪花的夜归人。这个时期,阅读的重心可能转移到养生、读禅,史书重读,年轻时想不通的问题,可能突然一下子豁然开朗。比起青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阅读,在深度上,更通透,更哲学,更佛性。
    我欣赏这样的老年。想起冷落许久的书,心下惴惴然。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我是要拾起阅读了,输入和输出,如果不成正比,文字必将成为无本之木,即便外表光鲜,也难成大材。
    走,读书去!
    20190306
    阅读的重量

    张红梅,笔名文竹若风。部分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刊发于《辽河》《奔流》|《牡丹》《当代散文》《思维与智慧》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的重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vz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