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二两(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半夏半升约65克
注解:
这一条是接上一条来讲的,说明这一条的主证还是葛根汤方证。兼证不是下利了,而是另一种阳明病,就是呕。呕是胃的问题,在《伤寒论》里胃的问题属于阳明,脾的问题属于太阴。这是为什么呢?既然肺经和脾经都是络太阴的,太阴又是里阴证,难道肺和脾就只有寒证没有热证吗?
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什么是脏腑。
“脏”指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
“腑”指的是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脏主收藏。腑主转化。脏主阴,腑主阳。
“脏”所连络的都是阴经;“腑”所连络的都是阳经。为什么?因为脏是不能受热的。比如动物的肝脏,肾脏,肺脏,下锅只要炒几下就熟了,可见“脏”不耐热,于是人体会将“脏”的热移于“腑”。因此脾不能有热证,热会移于胃,胃属阳明。以此类推,肝移热于胆;肾移热于膀胱;心移热于小肠;肺移热于大肠。热性腹泻的脉象往往右尺不盛而右寸盛,寸盛主热在上在肺,为什么症状是下热利呢?因为肺的热会通过大肠排出去,这是脏腑之间的规律和协作,各经以此类推。
“呕”前面说过了,胃弱不受纳会呕,有表证气血上逆也会加重呕。有呕加半夏,这个都知道。那半夏是做什么用的呢?半夏在经方里是最常用的药之一。这味药煎成的水几乎无色无味,略有些滑滑的。这味药力量很轻,小剂量不会有明显反应,大剂量的煎水喝下去之后有两个感觉,一是呼吸顺畅了,深了;二是喉咙里微麻。呼吸深了说明半夏有降逆的作用。麻呢?所有麻的东西都有宣通和消解的作用。
半夏的麻在喉咙和口腔,喉咙是诸阴之会,说明半夏是作用于阴的(痰和饮都属阴)。喉咙和口腔又是里和半表半里(也就是肠胃和三焦黏膜系统)的出口,咽喉麻了说明人体里面也是麻了的,只是人体里面没有神经感觉不到。这么推敲,半夏就是作用于里和半表半里的。半夏没有热能,所以宣通的作用不强。半夏煎的水有些滑滑的,据同气相求原则,也能证明半夏消散的应该是水和痰层面。历来说半夏的作用也无非化痰散结,止咳止呕,就是这么来的。
举个临证上的例子,半夏是可以治失眠的。有人会说,半夏跟失眠有什么关系,半夏不是治痰的吗?我们知道,失眠无非是阳在上,是晚上阳不入阴,降不下来。如果这个“阳”的实质不是实火,而是痰和水层面的郁火,半夏就能有作用。这也说明,药在人体里面只是一个能量场作用,如果人体通过降逆消散的能量作用达到了正常的状态,相关产生的病症就都能治。所以不能说药物治失眠这个病,也不能说药物治痰这个症,这都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方式。而是要弄清楚药物在人体里到底起什么作用。我们现在的药物学说药治什么病,治什么症,对于药物的本体作用却笼统得很,无非是寒热补泻之类大概的描述,总之落不到实处,结果用了有效没效都不知道为什么。
后世医家喜欢把药物的作用玄学化,尤其是明清医家多有此弊,说到药物喜欢绕天文地理阴阳五行之类的玄学名词。比方说半夏是“禀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之肺经”这两句话,前半句玄之又玄,后半句似为针灸而设,药物进入人体走的是大层面,又不可能顺经络而遁行,只有针灸才能定位经络。这都是不落到实处的医学。如果治病的时候还在绕玄学名词,只会把实际问题搞复杂。说明还没有参悟到大道至简的境地,这样治病犹如秀才造反,纸上谈兵,必定要打败仗的。仲景之学的好处在于朴素,虽然里面有大道,并不空谈大道,而是落实到人体的机制:病位怎样?津液怎样?表里上下运行怎样?这才是道以至用,这就是仲景之学这两千年来高于众人的原因。
半夏这味药如今问题很多。现在药房的半夏几乎是无效的,用了也是耽误事,因为都是用明矾石灰水反复煮过加工过的,就是药渣了,哪能有什么效果。为什么要这样制呢?因为生半夏是有毒的,会引起过敏,严重的会急性中毒甚至会引起死亡。半夏是天南星科,和芋头是一个科属,削生芋头手是会发麻的,就是这种毒素的作用,植物毒素是普遍存在的,蔬菜里也有。绝大多数植物毒素都有高温分解的特性,半夏毒素也是如此,所以半夏经过煎煮是不会引起中毒的。
《伤寒论》里用半夏只注明一个“洗”字,可见用的是生半夏。近代名医张锡纯用生半夏,只用开水浸一下晒干就入汤剂直接煎煮了,稍制其毒性而已。这些方法都是可以效仿的。真要治病还是要用生半夏才能有效的。《伤寒论》里用半夏论升,据考证,汉代的1升半夏约等于130克,这个方子里半升就是65克,考虑到当时可能是生药材,剂量可以酌情再做打折。半夏煎出来的水味道很淡,说明这个药力量很轻,所以要重用。为什么现在许多中医治病慢,从药物上来讲,半夏这味药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炮制方法是问题,剂量更是问题。
原文: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 半斤 甘草 二两(炙)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注解:
这是由桂枝汤证误治,转为阳明病的病例。此时的证是“利遂不止”,就是腹泻不止。腹泻有寒泻有热泻,这里是寒是热呢?要接着看下面的证。
“脉促”,前面说过,脉促是脉往寸部顶,寸主上主表,人体的气血往哪里走就说明哪里有病邪,这里是因为表证未解。
“喘而汗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情况。一般来讲,外感病无汗才喘,因为气血上涌不能出表,汗出了就不喘了。这里汗出了还喘,说明是肺里面有热,人体要用喘的方式将热排出去。肺有热也会移于大肠,所以同时有腹泻,综合起来看,这个腹泻应该是热性的。
这个方子用药很简单,炙甘草是建中补津液的不用讲。黄连和黄芩是苦寒药,是降火的。黄芩,黄连性味相近似,以味胜,苦味,气少,不擅行散。从层面上来讲,这两味药是降里和半表半里的热的。黄连的苦味尤重,倍于黄芩,所以黄连的作用更偏里,而黄芩的作用更偏半表半里。葛根是升津液为主,兼能滋养津液的,其用量很重,汉制半斤,相当于现在的120多克。
这个方子有意思的地方是药物的搭配。葛根升而黄芩,黄连降,一对矛盾的组合。其实是不矛盾的,前面说过,药物走的是不同的层面。黄芩,黄连是降里热,将肺和大里的热排出去;葛根从肠胃升津液,同时作用,自然就止泻了。
我们前面说过,表里合病的治疗原则是要先表后里的,这里面有没有治表证的药呢?葛根的作用既然是把津液往上送的,人体运行的规律,主上亦主表,主下亦主里,所以葛根重用也能稍透其表。葛根性平微凉,尤其适用于热证的解表。
这个方子在阴阳上也可理解为降浊火升清阳,再加建中。所以这个方子不仅仅是治腹泻这么简单的,真正理解了会有无穷的妙用。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