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怎么那么有闲心写科普文?”这话说来漫长。
问这话的是被忙碌工作和负面消息压得喘不过气的同行。工作那么累,经常熬夜经常加班,有时间不休息,写那些东西干啥?医疗环境那么差,经常有医闹医暴,到处有农夫和蛇的故事发生,还给别人科普,好心有好报吗?你不累吗?你不厌倦这样的环境吗?你那么享受这份工作吗?
我当然一样忙碌一样劳累,一样对目前的医患关心揪心,一样对付出和报酬不成比例感到不满。不仅如此,而且,我曾经无数次冒出辞职的念头。
想起曾经一心一意为病人着想,到头来被家属指责;想起门诊碰到的某些人插队不成功在门口破口大骂,或者在门外大哭、呼天抢地;想起有人莫名其妙蛮横无理自己气得双手颤抖却无可奈何;再看看那些血淋淋的医暴报道;再想想工作中曾经历的人性丑恶……哪个医生没有过辞职的念头?
但大部分人终究还是留下了,我们终究还是留在临床前线上。
为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吧。
1. 医门一入深似海,从此术业有专攻。
医学生的苦谁学谁知道,微信、短信中早传播着类似语句——学医苦学医累,学医费用还真贵。细胞胚胎都要背,解剖杀人皆要会。一手笔来一手刀,不怕僵尸不怕鬼。内外妇儿口眼鼻,长夜漫漫无人睡。
医学本科五年,规范化培训三年,如果读研究生再加上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据说现在还要开始专科培训。经过这许多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临床摸爬滚打磨练,青涩的医学生逐渐成长为精干的医生。谈笑间,诊断了然于胸,挥笔后,治病良方已现。
看到有的病人辗转就医痛苦多时,自己把他诊断清楚,看着他病情逐渐好转,那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相信每位医生都体会过感受过。入了这个门,经过这训练,医学就是我们的专长。
做自己擅长的事,更容易成功。
2. 付出越多,越难舍弃。
未经历怀胎之苦的新手爸爸面对刚出生的宝贝常常有陌生感,随着哄睡、逗笑、喂奶、换尿布等付出和陪伴,逐渐才有父亲的感觉,才越来越爱这个宝贝。不仅是亲子感情,在男女感情中也一样,谁付出越多,谁就越难舍弃这段情感。
同样,我们为医学事业的大量付出,也让我们难以说放弃——青春献给了它,梦想献给了它,为它吃下的苦、受过的伤、流下的泪数也数不清。医院,承载了我们无数的记忆,寄托了我们深厚的感情;医生的身份,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相反,容易做出放弃选择的往往是在开始不久时。孙中山行医2年后就投入革命工作,鲁迅学医2年后弃医从文,罗大佑也是医学院毕业不久就投入商业音乐创作。他们都是开始医学学习或工作不久后转向自己更大兴趣的方向,并成就一番事业。
对于坚定医学信念的人,直接读到博士毕业是最好的选择,在读书过程中考取医师资格证。如果不确定是否喜欢这份职业,可以本科毕业出来先工作体验一阵子,再决定是否继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最初的梦想,能让生命更加精彩!
3. 南船北马,各有所长。
世人的眼里,我们工作轻松,腰缠万贯;无良媒体笔下,我们冷漠无情,道德败坏;只有同行能够相互理解我们默默地付出、疲惫的身躯、紧绷的心弦以及远低于付出的收入。
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选择了留下,就只有负重前行。社会和环境的改变无法短期完成,我们只能边走边努力。
孙中山从政改变社会,鲁迅写文抨击制度,我,能做些什么?
自怨自艾和悲观失望只能让自己沉沦,只有努力才有可能达成愿望。
我选择将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首先保证自己健康,然后做好本职工作,再然后,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医学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预防疾病、如何正确处理疾病,让世人看见并感受到医生的善意。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我是医生,我为自己代言!
文字,会留下记忆。
历史,会记住我们的艰难,会记住我们的努力和奋斗!
《有人偷偷爱着你》一文在朋友圈热转,陌生人的善意让人感动。其实,有一个职业的人也一直偷偷爱着你。当你躺在病床上,详细询问你病情、仔细检查你身体、反复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真心希望你好起来的人,是他们,这其中,包括我。
我喜欢看到病重的父亲重新站起来成为家庭的支柱,我喜欢看到病愈的孩子重新绽放开心的笑容,我喜欢听到治疗过的病人回来门诊告诉我他(她)好多了,听他们说“医生我就是来看看你” ……
医路前行,并不容易,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坚持做医生,坚持写医学科普。只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我们,更多人支持我们,让医患关系回归信任与托付,让我们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