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随便取的。
《沈从文家书1966-1976》,看了一些,感觉太沉重,不忍继续。“痛楚刻骨大悟通天”。沈从文说“将一切情感的挫折,肉体的痛苦,一例沉默接受,回报它以悲悯的爱”。这胸怀,平常人很难做到。
我还是觉得由王亚蓉编写的《沈从文晚年口述》,书里的沈从文,更真实些。摘抄他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演讲《我是一个很迷信文物的人》里的一些内容。“我习惯了,我做说明员久了,我得站起来讲。”“但是我的写作应该说是失败了,前前后后写了三十年。我的思想比较落后,也许是严重落后吧!所以写到了解放以后我就离开了写作,又不能做空头作家呀!因为没有生活,思想又比较保守,一下子适应不来了,就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
再看沈从文的博物馆工作生涯。“每一次历史博物馆的展览 我都要参加,,从开始展览一直到关门,我都参加。什么辉县的,郑州二里岗的展览,安阳展览,麦积山,炳灵寺的展览,楚文物展览,全国文物展览,我都参加了,特别是敦煌艺术
展览,我呆得特别久,差不多前后一年。我始终是一个不及格的说明员,主要原因就是东西越来越多,来不及了,人也老了,所以到了快八十岁了,又专业了,转到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沈从文写作他说“没基础的”,博物馆工作,他当然是从头学起,历史,他也自称没有底子。但是,他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有得到周围人脉的支持,做出了成绩。特别是解放后他不用去挑大粪,相比他的很多同行们,他是好运的。
以前我也为他解放后不能写作而觉得痛心。但是客观的现实就是,1949年以后的文风已经大变了,沈从文还能写出什么?写了也没地方发表,还会招祸。家里的老老少少都需要吃饭,有份属于文艺范畴的工作,不好吗?至少他本人并没有抗拒,他也说过,“他自己来支配自己的命运”。写作给他带来了那么多灾祸,他有必要继续写吗,又不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他沉浸在历史里,于他来说是避世,对他的单位来说,有沈从文这样的人才,也是福气。
继续看沈从文的口述。“我是1928年就混到大学教学这一行,教散文——那也是骗人了——教散文习作,一直到解放我才离开学校。离开学校以后,我就直接到历史博物馆,名分上是做研究员,实际上我是甘心情愿做说明员。”
还有这里,“参加三反五反关于古董业的问题清点。当时北京就有正式挂牌的一百二十八个古董铺,我大约前四十天就看了八十多个古董铺,就是珠宝,皮毛我没有资格看,其他的关于杂文物类的东西我几乎都看到了。”我朋友圈有位朋友,他的日常就是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艺术馆之类的,足迹遍布国内也到过国外。我是一个不懂艺术的人,更加不习惯打听朋友圈谁谁的工作,每次凑巧看到这位朋友的分享,我只有心生羡慕。不过,对于沉浸于“文物和历史”里的沈从文,就只觉得他的机遇算不错,不会有羡慕。他起码在《口述》里,没有丝毫的对北京那挂了牌的128个古董铺的老板们有过歉意,我们也无法知道,那些被“清算”了的老板们,有没有因此家破人亡的。古董铺老板们的后人们,不必看书,只要回想起祖上的往事,能释怀么?当然这不是沈从文的错,换了是我,那个年代能抱着这么个金饭碗,我可能也是忘乎所以并觉得理所当然的。
在看沈从文谈美国。“美国好像差一点儿,我先后到了十四个大学,前后做了二十次左右谈话。最先是到耶鲁大学。”“他们把我当一个作家看的,其实我这个落后作家早就没有资格了,-承蒙他们的好意,也还有专门研究我的。我的很多文章他们都知道,不但知道,还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不是他知道,是图书馆知道。”
“其实作家方面在美国的台湾作家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还有陈若曦,在台湾很著名的,都有机会见面,人满好,满老实的,非常老实,也读书,这种人还多。”
沈从文依然还放不下“书”。“但它有一个好处,图书馆好,这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陈列方面,看书的便利不能够设想,一个人吃饭也可以看书,看书的条件实在太好了。”“为什么博物馆的东西,收藏那么多中国的书啊,整理得真好,你到博物馆的图书室里就能感觉到,我们哪年哪月能够做到啊!这不是钱的问题,基本上都把书处理好,任何一个像我们都不大知道的杂志,他都整理研究的,放到那里,你复印东西五分钱一张。”
“一个大家认为是研究我的专家叫金介甫,他搞了一千多个卡片,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啦!”
这些口述的时间是1981年4月,沈从文已经年近80,他当然“无力回天”,然而,2018年的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和美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人还相信只要不买水果机,美帝经济就会大崩溃,却不知道,美国随便一个社区,都会有图书馆。
香港那边曾经有人说,内地的文字已经被污染。手上刚好有一本1977年出版的图书。抄录一段来自当年铁道部理论组的文字。“而白骨精江 青坐火车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坐一次火车,对铁路就是一次灾难,铁路运输计划和秩序就要被打乱,好几天不能恢复。对照起来,我们对#总理更加崇敬和爱戴,对大野心家,阴谋家江。青更加憎恨和蔑视。”
如果我要被-穿越回到那个时代,我情愿自己是文盲,或者自插双目选择失明。所以,沈从文不做作家是明智的,他本来就没有“文化功底,所以也没有负担,当文化成了被人攻击的毒草,干嘛还要坚持呢?
”1950196019701980年代的大部分文章,当事人可能恨不得一把火烧了,倒是沈从文解放后努力工作的三十年,应该有专门的研究,绝对不比他的文字差。
马家辉博士让喜欢阅读的人,一定要做读书笔记。我这就是活学活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