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小屋》之二: 交流1

作者: 一方特 | 来源:发表于2019-12-23 08:15 被阅读0次
荷花,师哥摄于北京

上一篇:《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小屋》之一: 文化9

《跨文化交流学习小屋》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第二篇 交流

(版次:Rev.0A)

(2019.7.10)

本篇经典摘录:

1.   有位学者的研究表明,最使人得到满足,最使人感兴趣的交流是人际交流。

2.  在两人距离很接近时可以递小纸条为媒介进行交流,这是双向交流的最佳情境。

3.  现代社会给我们的信息太多了,以至于超过了我们个人的驾驭能力;信息爆炸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过剩。对于智者来说,需要的是知道最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知道更多的信息。

(承接上篇)

跨文化交流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从传播学界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传播协会年会的分组方法来看,传播学大致有八个研究方向或分支:信息系统、大众传播学、政治传播、组织交流、人际交流、跨文化交流、医疗卫生传播、教学交流。在这八个分支中,除了教学交流和医疗卫生交流是明显的实用研究之外,其他各个分支都有自成一体的倾向。

跨文化交流学发源于文化人类学,在《第一篇 文化》里,我们已经介绍了关于文化的概念、界定、功能等。本篇是学习与跨文化相关的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序】

“很多人是沟而不通!”2001年,一位HR给我面试时提到的问题。

“不在一个频道上!” 最近,在一次老同学的聚会上听到的调侃。

“噪音太多!”信息也是噪音吗?文中有解释。

一位从事海外项目管理的朋友总结了如下的Lessons Learnt (可以翻译为经验教训,海外项目里,为了项目团队快速有效地沟通,每个项目开工前,甲乙方都要准备针对本项目的经验教训,互相宣讲并执行,好的经验做法沿用,不好的要避免)。

1,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沟通问题

2,项目管理者与团队成员的沟通问题

3,各专业工程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4,跨界项目里的理念和专业的沟通问题

 


荷花,摄于北京

一、  交流一词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是同文化交流的变体。跨文化交流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信息的相互交换中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过程。因此,在论述跨文化交流之前,也必须概要地介绍一下传播学中“交流”的基本概念。

【1. 交流一词的来源】

 “传播”和“交流”在英文中是同一词: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含义比较复杂,在我国有传播、交流、沟通、传通、交际、通信、交通等多种译法。 其基本含义是“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这个词在中世纪就出现了,它来自于拉丁语,词根是common,与“共产主义”( communism) 的词根相同,含义是共有共同的意思。在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开始对修辞学和说服性的交流进行认真的研究时,认为有必要把交流与其他的,例如政治的、伦理的范畴分开。古代东西方文化都承认交流和说服的重要性。本篇中所说的“跨文化交流学”也可以被称为“跨文化传播学”,两者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语的两种不同译本。

【2. 交流的定义】

由于交流的复杂性,国内外对交流的界定也不同,有一百多种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是“说服”派,如卡尔·霍夫兰认为,交流是信息发送者通过渠道把信息传给信息接受者,以引起反应的过程,即传送者传递刺激,以影响接受者行为的过程。另一为“共享”派,如亚力山大·戈德认为,交流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施拉姆认为,交流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目前共享派较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新闻出版卷、心理学卷、社会学卷,关于交流的定义皆属共享派。说服与共享派的差异是前者强调了发送者的意向。事实上,尽管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意向的交流占多数,但仍存在着无意向的信息交换,例如,我们不了解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客人的风俗习惯,在宴请中,无意中上了一道红烧牛肉。这道菜作为信息刺激了客人,引起消极效果。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的交流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下一篇:《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小屋》之二: 交流2(即将出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小屋》之二: 交流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da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