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断舍离中的纠结
常常被朋友批评,我家里的东西,比她家的东西多得多。
东西堆得多,无非两个方面:喜欢买新的,舍不得丢旧的。
而关键原因,是舍不得。
这大概就是穷人思维,也有人说,是一种危机意识。
的确。从小贫里出生,穷里长大,危机意识潜藏于心,“舍得”的自觉性无法增长。
同时,也受家风家传影响。
路见有一颗钉,父亲也会捡拾起来,因为他相信,哪天肯定会派上用场。
内心明白,“断舍离”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极简生活,是一种健康生活,一种时尚生活。
曾多次下决心,也要过这种健康、时尚的极简生活。
将收着的旧衣物,一件一件拖出来,仔细清理。
但清理的过程,却是不愿“断舍离”的纠结过程:
准备好废物箱,对确实不能穿的衣服,不再用的物品,也要整整齐齐装进废物箱里。
常常会提起一件衣服,左看又看,感觉似乎还能穿,可能还会穿,于是暂且放在一边。
或者下决心,丢进了废物箱。转念一想,还是舍不得,又从废物箱里捡出来。
有时甚至会丢进去,捡出来,再丢进去,又捡出来,如此反复。

2. 有些意义,不想断舍离
有些衣物,它本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有一份情在,也是不愿舍弃的。
比如25年前,先生在上海百货商店买回的一条方形桑蚕丝巾,至今品质如新,花色永不过时,是怎么也不会与之“断舍离”的。
清理小孩的衣服时,会想起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地方买的。想起孩子那时候的样子,自己心里有甜,脸上会笑,也就不舍得丢掉了。
有时候,也会想到要废物利用。
网上有人建议,把纯棉的旧衣服剪成块,当抹布,或代替厨房用纸,擦油烟。
于是,放进废物箱的纯棉衣服,又舍不得丢出去了。
心想先放着,哪天有空剪成抹布用。
回家看见弟媳手工自制棉拖鞋,用旧尼子布做内衬和鞋面。
所以,看着半新的尼子大衣,心想还是留着吧,哪天带给弟媳做鞋用。
其实,想归想,留归留,但每次回家,从没想起过带几件旧大衣回去。
实际上,也不好意思真那样做。
还有些衣物,崭新的,买了从未穿过用过。
当时购买它,或是一时冲动,或是审美误差,或是买回来就不适用不喜欢。
于是舍不得丢,保留着,为自己减少浪费钱的负罪感。

3. 有种情怀,断舍离不了
今天去菜市场,又见修伞的刘师傅,在街道边摆起了摊。
这几天时晴时雨,自然存在修伞需求。
我曾请刘师傅修过伞。
一把太阳伞手柄松了,舍不得丢,花5块钱找他换一个新的。
几把名牌大雨伞,都只掉了一个伞珠,只需2块钱,他给装上一个,伞完好如初。
说实话,其实每次修伞,内心还真有点担心遇到熟人。
有次跟朋友提到有人修伞这事。
她说,一把伞几个钱,坏了就丢了算了,还修什么修。
其实修伞,既是一种敝帚自珍,也是对渐行渐远的手工艺人的一份敬意。
跟刘师傅聊天时了解到,不怎么起眼的修伞技术,不仅仅是他的谋生手段,也是他自我价值的体现,这让他有一种被需要的快感。
我内心的这份情怀,朋友不懂。

日前,又清理出两大箱旧衣服,暂时还放在入户花园里。
什么时候真能将它们“断舍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