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每天写1000字
朱良志《温暖的溪岸:沈周画的平和智慧》片段

朱良志《温暖的溪岸:沈周画的平和智慧》片段

作者: 白夜书摘 | 来源:发表于2021-10-16 08:10 被阅读0次
    1.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
    2.文人画发展的初始阶段,“真”的问题就被提出。五代荆浩《笔法记》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在他看来,有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可称科学真实),一是生命的真实。荆浩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实)的范围。水墨画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实的倾向,被他推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形式。
    3.明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由“得势”到“得韵”,再到“得性”的三个阶段。
    4.儒道禅哲学都重视一个“和”字,侧重点又有不同。禅宗推重的是“平和”,它的“平常心是道”的哲学,如大海一样不增不减,按照马祖的解释,叫作“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1],其实就是平等法门的另外一种表达,超越分别,以“一种平怀”去面对世界。道家哲学推崇“天和”,齐物哲学的本旨,就是强调超越差别,齐同物我,心与天游,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而儒家哲学以“中和”为道中最高理想。它强调通过心性的修养,解除人与世界的冲突,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例看,达到浑然与天地同体的境界。三家哲学虽然思路有别,但总体旨趣,总在人心灵的平和,总在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5.如沈周有一幅《慈乌图》轴(图3),图写两白头鸟栖于枯枝上,枝为白雪覆盖,寒冷中二禽鸟相互依傍,互相温暖着对方。右上角作者题有一诗:“君家好乔木,其上巢三乌。一乌冲云去,两乌亦不孤。出处各自保,友爱相于于。”大自然的生意、爱意,跃然纸上。慈乌是一种孝鸟,古诗有“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的说法。白居易《慈乌夜啼》诗云:“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石田所表达的正是母慈子孝的爱意。
    6.这人间温情,从他的代表作之一《京江送别图》卷(图4)也可看出。他没有去渲染凄风苦雨——这是文人特别愿意表现的送别场面,他画的是春风吹拂、桃花嫣然中的送别,画面清新雅洁,海天空阔,山清水秀,为素朴而真切的人间情意,置一个天地同感的背景。脉脉的清流,平而如镜,清而见底,映现着人心灵没有任何杂质的真切之情。匆匆而去舟中人的招手,岸上不忍离去送客的远望,这样的缱绻,弥漫在没有痕迹的清风、绿水、落花乃至云霓中。可见的就是送别的场面,不可见的是那一天的清愁。此画就可读出沈周“平和”的内蕴,那是一种清泉白石间的平和,虽淡然如水,却深邃渊涵。
    7.据文徵明记载:“仆往岁见石田翁《落花诗》,心窃爱慕之,遂为倡和。然读启南原作,殊为抱愧。今春阴雨连绵,掩关无事,颇念妒花风雨,滴沥阶除,殊觉困人。”[ 8]《落花诗》和《江南春词》的主题就是慨叹人的生命。落花就是他的生命之树。含玩江南春色,那稍纵即逝的绮丽梦幻,就是为了抚慰生命。
    8.这人间温情,从他的代表作之一《京江送别图》卷(图4)也可看出。他没有去渲染凄风苦雨——这是文人特别愿意表现的送别场面,他画的是春风吹拂、桃花嫣然中的送别,画面清新雅洁,海天空阔,山清水秀,为素朴而真切的人间情意,置一个天地同感的背景。脉脉的清流,平而如镜,清而见底,映现着人心灵没有任何杂质的真切之情。匆匆而去舟中人的招手,岸上不忍离去送客的远望,这样的缱绻,弥漫在没有痕迹的清风、绿水、落花乃至云霓中。可见的就是送别的场面,不可见的是那一天的清愁。此画就可读出沈周“平和”的内蕴,那是一种清泉白石间的平和,虽淡然如水,却深邃渊涵。
    9.1476 年,他五十岁时,有《丙申岁旦》诗云:“不才犹昨日,忽半百年期。万事茫然过,一非无所知。识丁聊自足,中圣复何疑。富贵非吾梦,人生各有时。”一副看破红尘的感觉。

    此年他作有著名的《苏武慢》词两首,感叹岁月流逝,其中“可奈落花啼鸟。十分春色,知消多少,何暇为他烦恼。且追随、流水行云,有个自然之妙”[ 6],当时就腾播人口。                       

    10.1479 年除夕,他有诗道:“五十三回送岁除,世情初熟鬓应疏。事能容忍终无悔,心绝安排便自如……”(《除夜》)
    1481 年,五十五岁时他作有《初度二首》,其中有云:“百岁今过五十五,余生望满亦茫然。已多去日少来日,却误添年是减年……”
    1486 年,六十岁的他又吟道:“长生只在唇舌上,六十瞥眼风中花。江湖漂萍本无蒂,一囊书画家。”
    11.此诗最后两句意味深长,“消遣一枝闲拄杖,小池新锦看跳蛙”,沈周要表达的意思是,一切的功名欲望等都是过眼烟云,还不如重视当下此在的快乐。沈周晚年有诫子诗说:“银灯剔尽谩咨嗟,富贵荣华有几家。白日难消头上雪,黄金都是眼前花。时来一似风行草,运退真如浪卷沙。说与吾儿须努力,大家寻个好生涯。”[ 11] 这个“好生涯”,不是功名富贵,而是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良志《温暖的溪岸:沈周画的平和智慧》片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gv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