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清鱼哥这家店,大概是前年暑假,它那时刚刚开张。进门有一个类似影壁一样的隔栅,使得顾客登门时不致于一览无余,也把马路上的喧嚣和嘈杂挡在了外面,第一印象,这家店装璜精美,味道肯定也差不了。
探头看了一下,大厅里每张桌子都是满的,桌与桌之间被有此许古风气息的镂空屏风巧妙地隔开,这样食客有了一些私密感,又在视线上隔而不断,不会感觉局促,不由得赞一句,店家很用心,很妥帖。
五六个细心的服务人员不停端着煲好的鱼汤,在人群中穿梭着,不时轻声提醒:“锅子热,小心烫”。门口也摆着两个精致的小沙发和一个小几,几个打扮时尚的年轻人,边看手机边闲聊着。
长发飘飘的老板娘身着杏色丝裙,脚登方口的软面皮鞋,走动中轻盈又飘逸,脸上是藏不住的笑。她一边安慰着催菜的食客,一边盯着上菜的次序,人气火爆!听说要等1个小时才有位置,我们只好撤了,临走时,老板娘还送给我们一张名片,邀请我们换个时间再来尝鲜。
再次登门是去年豆子放寒假回来的时候,弟弟尧尧也在,想给小哥俩换换口味,又想起这家店,听别人说鱼的味道挺好,汤靓刺少,有不少回头客交口称赞。
我决定先去打探打探,当时城区禁止堂食,清鱼哥其实是家类似火锅的做法,先吃店家煲好的鱼,吃完了再涮菜,下面条。现在这情形,也不晓得这家还开不开门。
下楼,过了马路,清鱼哥家的门大开着,好,有希望!我走进店里,上午11点钟,大厅有些昏暗,门口的吧台没有人,里面,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大清楚。
有点犹豫,这是正常营业?还是……
“有人吗?”来都来了,总得问问,试探着开口,没人应声,只好转身下了台阶。
刚走到路边,有辆车在门口停下,一个30多岁的女子从车上下来,身穿红色短羽绒服,白色的运动裤和运动鞋的搭配很干练。她看到我从店里走出来,迎上来问:“您是要点餐嘛?”
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是实诚地点了头。
她马上热情地说:“要啥口味呀?都有,您到屋里看看吧。”
峰回路转,原来她是店里的老板娘呀,但眼前风风火火的身影让我无论如何也没法和一年前那个温婉的女子对上号,进了门,她随手打开灯,歉意地笑笑,又朝里面喊了一声,这回有人应了,一个中年男子走了出来,系着围裙,手上还拿了一颗葱。
老板娘嗔怪地看了男子一眼,拿出菜单让我挑选,选好后我和老板商量怎么把做好的鱼带回家,他一听我是对面的邻居,马上热情地说:“姐,咱院里邻居点餐,我可以送到家的,你放心,加我个微信,随时想吃随时定。”
真不错,我加了微信,付款后只用回家等着就成。一个小时候,他果真用一个大箱子把做好的鱼给送了过来,还连连说着:“现在就我们两口子和一个帮忙的,今天客人一多,就慢了点儿。”
我们不介意的,他家的鱼是鲜的,应当提前腌制过,一点也不惺,吃起来很嫩,味道上乘,微微的辣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几个人炫的很起劲,一大锅很快见了底。盛出点鱼汤下面条,放入小葱、香菜、蒜苗,加几滴香油,又是一番滋味。
“好评!”大家一致表态,清鱼哥的生意一定会红火下去。
就在昨天,按照要求居家近两周,也想换换口味,马上想起这家店。翻翻微信,吃了一惊,清鱼哥的微信头像从鱼招牌变成了一个轮胎,这是哪跟哪呀!
莫非是我的记忆力出了问题?名字没变呀,再细看他的签名:“生意做遍,不如卖饭,唉,我还是回我的老本行,卖轮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