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妖精婆婆
82岁的朗读者:一代乡贤的写意和抒情01
盛世中国
告诉你一个地球的惊喜,
盛世中国
告诉你一个东方的奇迹。
我想约你,
行走在彩虹里……
我想约你
去航天城探秘……
陕西省第六届阅读文化节南郑分会场的舞台上,82岁的王绍益先生满含深情地脱稿朗诵一首《盛世中国》,带着方言的普通话,透着泥土和露珠的朴实;舒展豪迈的肢体语言,满载着一位老人对祖国对生活浓厚的情感;高亢嘹亮的嗓音,洋溢着高龄老人少有的精气神。黑色中山装整洁、肃穆。
五彩的灯光映照着先生清瘦矍铄的面庞,因兴奋而双颊绯红,因喜悦而神采飞扬。斑斓的舞台上,他是来自大山深处的明星,观众纷纷起立,掌声经久不息,有人啧啧赞叹,有人湿了眼眶,人们被老人身上散发出的生命的温度和热度彻底征服。
82岁的朗读者王绍益先生,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叹,惊讶,惊喜!
02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的东南端,米仓山南麓,有一个隐没在群山之中的小镇—福成镇,小镇的最南端,群山环绕中的明三湾村,一条冷家河蜿蜒而过,王绍益先生就出生在这个小村落,世外桃源般的静谧同时也是与世隔绝般的闭塞落后。从这里到一趟县城有180多公里的路程,许多老人一生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到过县城一次。
高中毕业后的王绍益在福成镇中学做一名代课老师,每周末回明三湾村一次,渐渐地他发现,村里的小学基本处于停课状态,下大雨停课,刮大风停课,下大雪停课,恶劣的自然环境留不住老师,几间校舍越来越破落,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
一个暴雨的午后,年轻的王绍益坐在村畔的山头上看河水暴涨,滚滚而过,一个大胆的计划充塞胸腔:一个也不能少!孩子们统统回校读书,我来教他们!
王绍益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从福成镇中学回到明三湾小学任教,为了给家人有个交代,他说:回来方便照顾自家孩子上学。
70年代初期,王绍益成为明三湾小学唯一的民办教师,基本没有待遇可言,他要靠双手从山里的土地中刨出收益,补贴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年,很苦也很甜,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闭塞山村中饱满而又充盈的活力,在时间的浪潮中涌涨、沸腾……
校舍漏雨了,王绍益往里垫钱修缮;课桌垮塌了,王绍益往里垫钱修缮;孩子交不起书本费,王绍益往里垫钱……要维持下去,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这是王绍益不变的初心。直到90年代初期,王绍益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这种情况才略有好转。
二十多年间,王绍益光维修校舍这一块,垫付资金8000余元,《汉中日报》对他进行了专访,做了《耕耘在故乡的土地上》的专题报道。先生教书育人期间,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教师,培养的学子遍布全国各地,个个品学兼优,造福社会。
03
王绍益出生在中医世家,祖辈几代行医,教书期间的王绍益便开始和父辈学习中医知识,识别山间各种药草。
劳作的间隙,他在研读古医书;夜晚的煤油灯下,他在诵记药方;山巅峭壁边,他在寻找药草;他不但自己学,还教乡邻用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外伤,他深知大山里人们寻医治病的不易,稍微耽搁,小病有可能酿成大祸。
从教师岗位退休后,王绍益在明三湾村开起了第一个诊所,他的日常是这样的:早晨七点左右起床,打扫庭院、诊所卫生;沏上一壶绿茶,手捧茶壶,在村子里巡一圈,和邻里拉拉家常,谁家有好事情,不痛快的事情,都和他聊着,想办法,出主意,化解矛盾;简单清淡的早餐过后,开始侍弄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辣椒,应有尽有;中午时分,病人多起来,先生经常忙的顾不上吃午饭,出诊是常态,先生每天24小时电话畅通,随叫随到。
有一次,村民来请先生出诊,那天,先生的小儿子正流鼻血,用了许多方法都控制不住,村民见先生一时半会儿不得出诊,既失望又焦急,骂骂咧咧地走了,他还没到家,先生骑着他的“红鸡公”摩托车先到了,村民很惊讶:你娃好了?先生说:给娃用纱布塞着的,先把你这看了再说。村民想起自己骂了一路,既羞愧又后悔,握着先生的手感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
古稀之年的先生,经常骑上摩托车奔波于川陕颠簸的乡村路上,出诊治病,救死扶伤,他医术精湛,精益求精,他忘了自己的年纪,忘了辛苦劳累,忘了医治过多少人,他的心里只有大山深处生存不易的人们,他把所有的心血和牵挂都给了乡里乡邻,他是远近闻名的“善人”,“圣人”,“完人”。
04
王绍益老先生文化底蕴深厚,思维敏捷,对传统书联、书法颇有研究,每逢春节、乡邻红白喜事,结合当时情景,撰写出生动、具体的楹联,深受群众喜爱。
明三湾的山水四季朗朗,独具魅力,先生提笔写下:
后瞻面落洒下银雪漫天舞
前仰芭蕉结上莲花遍地开
(注:面落岩,芭蕉坪、莲花都是地名。)
村民喜迎新媳妇,先生笑逐颜开,送上祝福,纵笔挥洒:
巴山采翠竹高奏玉笛声声细
米仓听绿水喜唱欢歌曲曲新
一位父亲突然故去,子女悲痛不已,先生心情压抑,墨彩低沉:
晚霞映东堂谁知刹那父不语
耄耋别西山众闻即往女已归
写挽联、福钱、观风水、定阴宅阳宅,老先生是“及时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现。
2007年,先生骑着他的“红鸡公”摩托车,进县城,托关系,找熟人,多方争取资金,他想把通村公路项目引进村里,那一段山路,乱石密布、坑洼泥泞、颠簸不平,他担心明三湾村民的出行安全问题。他成功了。村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命运一去不复返。
这一年,先生71岁。
2018年,先生查阅大量古籍文献,实地勘察,走访高龄老人,撰写了《“龙”盘福成镇,“虎”卧明三湾》的文章,他为即将迎来的福成旅游开发准备地区历史资料。在文中,先生写到:有感于明三湾的大美,笔者不由得写下了一首浪漫小诗“风光独秀明三湾,三虎卧堂镇大川,米仓古道穿肠过,十里画廊入长安。
这一年,先生82岁。
05
2018年9月30日,先生走上朗读者总决赛的舞台,2018年10月20日,先生逝世于华西医院,走前神态安详从容,没有痛苦和挣扎,没有留恋和不舍,他告诉儿子们,这一生很满足,最后的精彩留在了朗读者的舞台上,谢谢所有人!
我在朗读者的会场,与先生见了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万分遗憾,遗憾万分。
如果要给先生画个像,那一定要用写意的手法方能体现他的丰盈和境界,教师、医生、风水师、书法家、作家、民俗学者多重身份层叠变换。
如果要追忆先生的峥嵘,静默就是最好的方式,先生走过的路,撒过的汗,流过的泪,吃过的苦,爱过的人,都是他对生活最深的抒情。
先生是明三湾村的辛勤园丁,是秦巴山区的生命航灯,是米仓山人的守护之神,先生的一生教书育人,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声名远播,是会永远被后人怀念的乡贤大儒。
致敬王绍益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