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频道不同,不必强聊
我的朋友A,性格挺好的,但我很少单独和她呆在一起。因为我发现,我俩不是一个频道上的人。
有一次,她看到我的手机壁纸是某明星,问道:“你喜欢XX?”
我点点头:“是。”
她的表情瞬间变得很微妙:“你怎么会喜欢XX啊?我很讨厌她的。”
我笑了笑:“因为她给了我很多正能量呀。”
A立即说:“她能有什么正能量?工作努力?那是每个人都该有的职业精神呀。你不知道她有很多负面消息的吗?像什么整容啊,离婚啊……“
我马上停止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交谈。
以前听小山羊找朋友的故事,明白了世界上只有同类才能够做朋友的道理。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在一起说话时可能就已经很累。他们会比其他时候付出更多而收获更少,还浪费时间。
有句话叫“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其实说话也是这样,频道不同,不必强聊。
02.奉行 “和而不同”的原则
从国家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到决定全面放开二胎,生不生二胎成为了社会近两年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作家叶萱,儿女双全。她时常会分享一些自己和儿女的快乐片段,也写过一本书谈及要二胎的原因与心得。
尽管书的销量不错,尽管很多人来询问她对于生二胎的意见,但她时刻告诫自己,再感到幸福也不要竭力劝说别人生二胎:“那些所有由两个孩子带给我的无限欢悦,是在属于我的这种情境里,通过我自己的方式,走过各种形形色色的压力后才拥有的幸福。但不管怎么说,这只是我的生活,不是所有人的。己所欲,也要慎施于人。”
此时,我想起了被催生的表姐。她有一个两岁的女儿,本来一切都挺好。但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家里的三姑六婆们就开始了对她的“催生”计划。然而表姐现在事业正忙,暂时不想生第二胎。但她每次和妈妈聊天都会被劝说被念叨,久而久之都不太敢回去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说话的“暴力“表现。
说话作为一种便捷直接的交流方式,能让双方很快知道彼此的三观。但这也造成了一种潜在的危机,那就是很可能会导致双方因为偏见或不理解而引发辩论,甚至是吵架。
你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别人喜欢的,适合你的不一定就是适合别人的。说话时,分享经验或给予建议都是好的,但如果附上强加的目的,那最后双方只会不欢而散。
很多人对同一件事的观点也许会大相径庭,此时我们需要奉行 “和而不同”的原则,即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就算是至亲至密的人,也没有必要非得争出个结果来说服对方遵从你的观点呀,反正又不是什么生离死别的严重大事,何必如此较真呢。
03. 听和说都重要,关键是态度
每段对话里都必有听和说,哪一个更重要呢?我觉得,这各是能力,都值得好好学习。无论何者,态度决定效果。
以前,我很欣赏一个师兄,因为他极佳的辩论能力。慢慢地,我却发现他有着对方辩手还没陈述完观点就急着打断来发表己方意见的习惯。这迅速拉低了我对他的印象分,从那以后我很少再去观看他的辩论赛了。
我始终认为,能等别人清晰顺畅地说完话后再发言是一种良好的素养,这反映了你的家教和胸襟。
当然,有时候,仅仅是认真地倾听也不够,你还需要给出别人想要的反馈。从小时候的老师点名到现在的面试官询问,都是如此。
前些天,舍友和初恋男友分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发展轨迹逐渐不在同一个方向,已经渐行渐远了。而这些,都是从他们的说话中透露出来的。
每次约会时,舍友都会和男友分享最近看的好书好电影,借此希望男友也会有所思考,能和她一起讨论,从而各抒己见,共同成长。
但男友听完后都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嗯,真不错“后就没了。此时,舍友就感觉是自己在唱单曲,收获的只是噼里啪啦的掌声。其实,她想要的不是掌声,而是合唱啊。可惜,男友不懂,也不愿意去改变。
对,每个人的沟通能力是不同的,对方也不一定能和你心有灵犀。但无论是倾听者还是倾诉者,你都要深谙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总之,和说话不累的人交往特别舒服,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
良好的关系不是迁就,所谓的强烈感情有多少能够经受时间的消磨。
和而不同是谓大同。理性、感性…能够一直一直的互相取暖才是长久。
喜欢一枝花会把它摘下带有、爱上一个会小心的呵护、私人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