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篇幅最短小的诗经,可以这样来理解|《周颂.清庙.维清》
长篇大论文章都不爱看,如果我说诗经里有一首只有短短十八个字,而且极有味道,定会好奇,到底写的什么。
没错,就是这首《周颂.清庙.维清》,其实看到“颂”就会明白,脱不了歌功颂德,离不开歌舞赞美,如同这首诗歌所写: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灯。伟功开始于西土,最终基业开创成。这是周家的祥祯。
维:语助词。典:法。肇(zhào):开始。禋(yīn):祭天。迄:至。祯:吉祥。)
诗歌大意可以理解为,国泰民安朗朗乾坤,都是因为文王有典范,这种典范就是每临大事有静心,千万不忘要祭祀,这种典范用到现在革命终于成功,实在是周王朝人民的福气啊。说到底,就是猛夸周文王牛叉英雄气概。
如果与分享过的上一篇最长篇幅诗经《閟宫》比较,《维清》为何这么短?再浏览40首“颂”歌,周颂比较起它鲁颂与商颂都简短的多。
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是因为赞美“实力派”天子不需要太多溢美之词,自身实力足以之美至极。周文王作为开创事业型领导,自然有着别人包括鲁国国君与商朝后代国君在内无与伦比功绩,真的不需要说太多。回归到生活里面,如同熟透谷穗,低调不张扬;再如双方对决实力派自然沉住气;老到之人稳重不急遇事慢表态;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皆因底气足。
其次,通过这首诗歌可以学习逻辑推理,准确说是演绎推理。诗歌虽然非常短小,赞美之词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理有据,依据就是“典”与“禋”,演绎推理步骤如下:文王值得歌颂-因为带来天下太平光明-这源自文王法典规范-具体规范是大事前后祭天制度-后人坚持贯彻至今才有成功-维周之桢。这逻辑推理不说是否无懈可击,起码人家自圆其说,忽悠一般人绰绰有余。生活中,尝试这个演绎法推理,可以增加可信度。
最后,看看这首诗歌对于礼制制度的看重,期间透露出的人性本质思考。人性需要约束,否则动物本能一盘散沙,可是也需要放肆,否则成了机器物体,于是祭祀无疑成为古人解决这个矛盾好方式。祭天祭祖,意味着诚、忠、孝诸多道德制高点不说,还是群众聚会、打气、鼓舞好方式,更重要的这是一个讲故事的绝佳方式。通过天赋人权,师出有名,祭祀活动本质就是讲故事的过程,故事人人爱听,乃至一不留神就自动或被动代入进去故事里。人人希望成为故事主角,不是嘛。
如果继续引申,再看看诗歌隐含的动机所在,维持歌颂的典范治理下的社会制度,需要政治经济文化配合,需要社会秩序稳定,为此阶级阶层就要各就各位,自得其乐。怎么办,宣扬当下制度最好就是。
国泰民安来之不易,可是和平来自战争,和平是否长久无法预料,可是绝大多数个体清楚自己生命短暂,希望当下平安健康长久幸福感,于是无论上中下各阶层都会有维持现状的动力与合力。
毕竟,从历史看,哪怕八百年周王朝曾经辉煌无比,也在周厉王时代终结,如同夏桀、商纣,也如后来一轮轮改朝换代者。
回顾历史,一再重复展现的,折射出的莫不是人性深处所在,一种千古不变的残酷之下的积极乐观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