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栗莉子
“与伟大的短篇小说们的长篇阔论”一、关于《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的整体感悟
在这本有果麦编选的《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一书中,既收录了海明威、卡夫卡、莫泊桑、契诃夫、狄更斯、都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家喻户晓的大家之作,又收录了洛夫克拉夫特、弗兰克·斯托克顿、叶山嘉树等在国内较为小众的精华之作,无不体现出编选者对文学巨匠们的热爱与敬意。
站在文学巨匠的肩膀上,我们的视野和格局都变的更加开阔,正如荀子先生所言“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假借于这四十多位世界文学巨匠的文字,我们便能体会到“登高而招,而见者远”的盛景。乘着文学大师们用华丽多彩的词藻编织的飞毯,我们的思想也如大鹏展翅般扶摇直上九万里,自由又畅然地徜徉在想象力与创造力交织的文学世界之中。
文学,它以人类共同的思想为地基,凭借千姿百态的文字形式,堆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智慧的凝结镶嵌在字里行间。
短篇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它的精髓之处在于内容上的精炼,是一种如破茧成蝶般优雅的从繁入简。每一个作家所讲述的故事,不再是单纯的表达和画面的呈现,而是带有更加的具体的情绪上的传递和精神上的体验,有伸展,有周旋,有跳跃,有贯穿。
短篇小说的“简单”是一种纯粹、自然的简单,如欧亨利笔下的人物之间微妙的联系,充满了命运的偶然性,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的结局与之环环相应,读者在他的文字迷宫中兜兜转转,结局就在灯火阑珊之处,由偶然回归到必然,是一种没有遗憾的圆满,而短篇小说往往最能将这样的圆满表达的淋漓尽致。
但这样的圆满在威廉·萨姆塞特·毛姆的笔下,又衍生出另外一种姿态,毛姆的行文大体上是欢快的,生活的包袱很轻,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的使命摸索着前行,毛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给人以明亮之感,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和尘世间规行矩步的价值观念之间戏剧性的冲突,将人物衬托的更加饱满。
与欧亨利同为美国短篇小说标志性人物的雷蒙德·卡佛则尽显刁钻,云里雾里的讲述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读懂他的小说全靠读者的耐心和“猜谜”的能力。他将短篇小说在“简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却让“简单”变得意外深奥,宛如在文字的表面蒙上了一层面纱,隐隐绰绰,读者一边咒骂着他的故弄玄虚,一边又为他的深邃而拍案叫绝。
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文学巨匠的经典短篇在《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中同样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俄国文学对整个文学领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文风朴实无华,内容却极为精致,它的厚重、肃穆,以及字里行间的辽阔和畅快,无不使读者对俄罗斯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肃然起敬。
短篇小说是琐碎的人生感悟的集合,有讲述者也有聆听者。
在暴风雪肆虐的夜晚,一位乐于讲故事的老人坐在火炉旁,火炉里的柴火手舞足蹈着,老人抽着烟袋,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墙壁望向更远的地方。他用语言把一个个悲喜交织的故事融进严酷又深沉的现实中,又将故事和现实一并碾成细碎的烟沫,点着火。
他诉说着那些破碎支离的人生,那不再是专属于某个人特有的故事,它幻化成一股朦胧的雾霭,从老人的口中游荡出来。
这时,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上升起一丝光亮,你看到了寒冷,也看到了希望。
二、关于部分短篇小说的阅读感悟
01.布鲁诺·舒尔茨
在短篇《鸟》中,通过儿子的第三视角,将沉浸在鸟类研究中不可自拔的父亲的畸形扭曲的生活方式一一揭露,父亲的病态没有原因,故事的高潮在结尾处戛然而止《父亲的最后逃亡中》中,做为主人公的父亲其实是一只“将死亡分期付款”的蟑螂,没有前因后果,只有舒尔茨笔下“既定的事实”,看似杂乱无章却自成一体的故事。
很多年前,第一次读到舒尔茨的《鳄鱼街》时,困倦和兴奋交织的感受使我印象格外深刻。因舒尔茨深邃、不可参透的思想而备受折磨的同时,又因他精妙绝伦如山涧中湍急的河水般不断刺激着感官的修辞手法和想象力而雀跃着。
他的作品在整体上流露着不安和悲观的张力,像一张巨大的网,没人能成为舒尔茨所构建的世界中的“漏网之鱼”。与其说他的作品是一种文学艺术,不如说是一副充满了想象力的超现实主义画作。诡谲莫测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幅抓人眼球的画面,他的笔下统领着一班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马戏团,每个人物都变换着各式花样,戏弄着读者的同时又取悦着读者。
有人说,能够透彻地理解布鲁诺·舒尔茨的人寥寥无几,但深陷在其文字世界中不可自拔者也大有人在。布鲁诺晦涩华贵的文风如一场觥筹交错的盛宴,每一位读者都为之沉醉,与其共赴一场肃穆宏大的梦,在梦中,我们能够窥见布鲁诺舒尔茨变幻无穷的“喜怒哀乐”,侧耳聆听他妙笔生花的“弦外之音”,意境深远,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02.夏尔·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一个阴郁颓废却洒脱浪漫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他用最肮脏、最赤裸的语言展现着人性的丑恶和阴暗,腐化与堕落。在批判中探索反思社会和人性的道路。用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人们呈现出了真实、多角度的善恶美丑。
在短篇《情妇肖像》中,男宾专用的客厅里四个悠闲的男子高谈阔论着有关于女人的故事。时光粗糙不堪的手滑过渴望着爱情的纯真少年的脸颊,悄无声息地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和激情,只落得欢愉过后的杯盘狼藉。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爱情是一场夹杂在男女之间无解的博弈,爱情是不能与尊严相抵触的抗衡,爱情是缺少了激情就会干涸的河床,爱情是一面严丝合缝矗立在四周,时刻用来监督自己的镜子,制止对方的愚蠢,遏制对方的任性。他看到人们乐此不疲的寻觅和奢望着完美的爱情,殊不知正是这样看似美好至极的感情,将人毁之于无形。
波德莱尔的世界里,“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要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灵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的祈求或是对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波德莱尔淋漓尽致的诠释着充满了着死亡,空虚,污秽的病态美学。
他的主旋律是颓废消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一切共性都寓于个性之中,波德莱尔的颓废和抑郁,即“否定性人生体验”是作为人性中的消极部分而存在的,同样亦作为人性整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凭借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将人性中负面的情感从个体上升至整体,使读者有了新鲜别样的人生体验,也使得消极的人性具象化,更易于接受和消化。
美好的事物不应该被定势,丑恶之物也未必腐败不堪,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在审视“恶”的同时看到“恶”所能带给人的清醒和反思。这是波德莱尔教会我们最为深刻的道理。
03.舍伍德·安德森
提起舍伍德·安德森,脑海中第一个涌现出的便是与之名望相呼应的巅峰之作《小城畸人》。(又名《俄亥俄,温斯堡》)
舍伍德在短篇《鸡蛋》中写道:“人们总是爱看奇奇怪怪的东西”,他的作品《小城畸人》就是作为“奇怪”的代表而被人们喜爱着。通过讲述众多环环相扣的底层人物的悲喜故事,以此展现出美国社会现状下,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心理波动。
在这一方面,舍伍德作为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对于后来美国文坛的影响之深远,正可谓是功不可没。如雷贯耳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雷蒙德卡佛等文学大师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都深受舍伍德的影响。在舍伍德的笔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更多的则是一种反思生活的态度和情绪。
舍伍德是比较悲观的,对他而言,人生的常态正是那些令人咂舌的鸡毛蒜皮。
《50:伟大的短篇》中所收录的《鸡蛋》一文,原名为《鸡蛋的胜利》,一个一事无成又充满了“美国梦”式敢为人先精神的父亲,在盲目听信了报刊杂志的诱导后,带领全家回到农场开荒养鸡,从砸锅卖铁破釜沉舟,沦落到身无分文的境地,举家几度搬迁,最终在俄亥俄州的比德韦尔小镇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摆脱了噩梦般的养鸡场,父亲又掉进了试图用鸡蛋表演杂技来吸引顾客眼球的深坑,面对鸡蛋的“摇旗呐喊”以示胜利,年迈的父亲哭了。这个由父亲亲手挖掘的深坑,埋葬了他的努力,也埋葬了他的尊严。
在舍伍德的眼里,父亲的生活状态和自我选择无疑都是畸形的。正如他所说的:“贫穷的人们,总爱死抓住手上的东西不放。这是生活令人如此绝望的其中一个原因”。贫穷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失无所失。每一次挣扎的破灭,都是对生存的全盘否定。痛定思痛,奢求以乐观为支撑的父亲的整个人生,只不过是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过后支离破碎的底层个体的悲剧缩影。
在舍伍德的思想世界里,他对真理的畏惧和抵抗贯穿了每一篇作品的始终,“一个人一旦将一条真理据为己有,称它为他的真理,并且尽力按照它去生活,他就成了畸人,他拥抱的真理成为谬论。”父亲如此,俄亥俄州比德韦尔小镇上的所有人都如此。他们所信奉的人生真理,都在无形中化作各自的羁绊和枷锁。
舍伍德是悲观的,但在这种悲观背后,是道不尽的同情和怜悯。对于那些有血有肉的美国底层人士,他细腻的描绘着生活给予他们的不安和动荡,自身的物质、精神的匮乏使得在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每个人的挣扎和改变都如蚍蜉撼树般徒劳无功。
也许在舍伍德看来,现实就像是北极常年只增不减的积雪,纯洁又厚重,寒冷且残酷,但这无疑就是真正的人生。
微信读书/蜗牛读书/知乎/简书:小栗莉子
本文已申请版权保护,未经本人授权,严谨任何形式的盗用转载,刊登发表,谢谢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