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此生做过最风雅的事,大约就是在皎洁的月色听过少年吟诵诗词了。
故城江月满,始知相忆深。诗是山川,词是风月。月光流淌,宣纸上一笔笔映出千年前的唐宋……
幼年时很喜欢李白,或许是因为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诗人,或许是因为他文能赋诗、武能挥剑,或许是因为那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这些都是往事,都在岁月里流转,现在都不得而知。
以至于青春年少时,读余光中的《寻李白》一下子就被那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震撼到了。
太白的明月当真是穿越了千年时空,月光洒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上。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都是李白的霜。
会背《静夜思》的时候还没有入学堂,那时候大约就是四岁的年纪。
八月的西南小镇,是农忙时节。山间田野是农人忙碌的身影,阡陌小道是孩童嘻戏的笑声。
八月的桂花也是最香的,风吹一场花香一阵,恰到好处的飘散各处。
八月的月大约也是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圆圆的一轮明月挂在蓝天幕,银光流泄而下浦满大地,总是让人感怀。
过了很多年,我还是会想起那时的月色和月下的少年。皎洁的月光下是一大片火红的红辣椒,少年的白衬衫和黑发被晚风吹得有些乱,总觉得,这景可以入画。
就在这样的月色下,少年随口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唐诗,如玉的声音和盛唐的诗就这样驻在我的眉间心上了。
那时候,我听少年说太白和他的诗,他眉间风华灼灼,那种清贵,隔着流云,隔着风月,就那样静静站着,沐着如霜的月光,是云水之间的白衣韶华。
后来,当我读到金庸笔下的那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时候,便觉得最适合那时月下的少年。
我以为月下诵诗的少年是此间无双,却不知还有更盛的风华。我一度以为那样的场景只有画中才存在。
那年的中秋,月光溶溶,繁星点点,院落里丹桂正开,秋风乍起,吹落细碎的桂花,吹散淡淡的桂香。
我听见悠远的箫声同风而起,淡淡的忧愁和着飒飒秋风来,我不知少年的忧愁是为何,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他吹着曲子,我就静静的听着。
少年依旧是一身不落尘埃的白衬衫,温润如玉又云淡风轻,眉宇似画,眼落星辰,手持玉箫翩然立于月下,银光笼罩周身,孤高而出尘。
有细碎的桂花飘落在少年肩上,玉箫上的红色流苏随风摇曳流动,在空中似乎也击起了细小的波荡。
曲毕少年如玉的声音就响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知道这不是唐诗,但是觉得比唐诗更美。少年告诉我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一个和唐诗比肩的名字叫宋词。
月下的少年,似清风朗月,绝世而独立,倚风持玉箫,桂花落闲庭。他的容貌,他的风采,他的气质,只应画中有。
月如霜,月是冰过的砒霜,落在谁的伤口上,勾勒出旧时的月光。
白衣少年,是旧时月色下的少年,也是白衣卿相的才子词人。
寻觅遗留的一抹痕迹,在千年的诗词里看见那些过往和传奇,拙劣的笔端也沾染他们的风华。
兜兜转转说了这么多,大约就是要开始写才子词人的故事了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