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在常德参加教学比赛的观摩学习,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原来,一堂课还可以设计得如此巧妙,真是只有你做不到的,没有你想不到的。
其中有三位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最深刻。某位老师围绕着“橘子”这条线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橘子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逐步掌握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通过吃橘子的小活动,问“橘子到哪儿去了呢?”自然过渡到了人体的结构层次。主线明确,思路清晰,还带有哲学的味道,配上抑扬顿挫的语言,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
某位老师的启发性提问与众不同,不是局限于“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比如橘皮、橘肉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会按照经验或看着书本分别说出来。
可是为什么呢?于是将它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特点,通过微观层面来解决宏观问题,通过事实呈现来推理论证。这样才能体现出科学思维观,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
关于如何结尾,也是个细节上的艺术处理问题。其他老师几乎都是说要将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好,爱护环境,或者突兀地来几句高大上的语句。
某位老师的结尾处最精彩,“同学们,我手上的这颗辣椒树应该如何处理呢?”“放回土壤里。”“对,让它继续绽放生命的光彩,愿大家也能不负韶华,珍爱生命……”
总之,教学手段是多样化的,利用了微课、建模、贴图等。教学理念是具有现代化的,与时俱进,体现出了生命观念、生态观、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等。
走出来,才能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才知道应该往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课堂的呈现,其实就是老师综合素质的呈现,包括了形象、语言、气场、性格、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等。
学会取长补短,利用别人一些好的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当然了也不能照搬不误,否则就会有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02
很开心这次还遇见了两个大学好友,左左和亮亮。左左也是一名生物老师,这是我们毕业后第一次相见。当我推开酒店房间的一刹那,彼此激动地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我们笑着打量对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她说“天哪,我要抗议,岁月在你身上都没留下痕迹。”我说“咋可能?身材是没怎么变,但皮肤状态肯定差些了。”
“你依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你依然是小小的瓜子脸,比我的小一半。你现在怎么样了?”“老样子啊,单身狗,你呢?你老公是在哪里来着?”“哎呀,不要提老不老公啦,我跟你一样,单身。”
我们哈哈大笑,你一言我一语,交待了各自的现状。傍晚时分,我们手牵着手走在熟悉的大学校园,感叹时光的飞逝,聊着曾经的故事,聊着未来的打算。
湖边的柳树长高了,后面的一块荒凉之地也被开垦起来了,桥上的风景依然迷人。昏暗的灯光下,三三两两的人儿隐约可见,图书馆里依然坐满了爱阅读的、想考研的学子们。
亮亮赶来的时候,我们正好走在曾经上课的教学楼下,于是请一位路过的学妹给我们仨拍了几张合影。亮亮画着精致的妆容,举手投足间有着成熟女人的韵味。
我们走在依然喧闹的后街,坐在富有文艺气息的小店里,不厌其烦地拍着美美的自拍照,碎碎地念着如烟往事与如梦人生。
想起那时的大学生活,真的是一幅岁月静好的美好模样。高考完就像是身心都得到了解放,一下来到了自由的象牙塔,不知道该如何度过才算充实,或者说没有要充实自己的动力。
那时的网络不像如今这般发达,没有各种励志性文章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好这几年。我们都只是被时代的潮流推着往前走,不敢或者说是没有想过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上课经常干着不相关的事,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就努力发挥各自的记忆力,背诵着所有科目的复习资料,然而考完之后很快就遗忘了个八九不离十。
还记得刚上大学时,我喜欢上了文字,记在上锁的日记本里。可是爱情来得太猝不及防,它剥夺了我的课余时间,很少再有心思或者灵感去记载点什么。
尽管与自己想象中的爱情相去甚远,却一次次甘愿掉进了它的甜蜜漩涡里。分分合合,跌跌撞撞,直到毕业一年后,才在层层迷雾里停止了挣扎。是疼痛,亦是重生。
亮亮开玩笑地问,在这样熟悉的地方,有没有想念熟悉的那个他?我说,谈不上想念,只是总会有些许记忆的片断像气球一样突然飘到眼前。
她说她和曾经的那个人虽然还是在一个城市里,可是早已经没有了那个念想,因为她现在过得很幸福。是啊,当初念念不忘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慢慢地被我们所淡忘了。
青春就像一辆呼啸而过的列车,还没来得及细细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便已奔向了终点站。等有一天去回味时,才明白那时的自己只是在走马观花。

03
有时候,也会幻想如果十年前的自己,像现在这样有目标感,会不会是另外一幅模样?可是人生没有如果,有遗憾,就以另一种方式去填补它。改变的最佳时机,就是觉得自己需要迫切改变的当下。
毕业近十年,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或样貌,或精神状态,或成就感,或幸福指数等。从同一个“起点”走向了不同的轨迹,我们开始在比较与被比较中羡慕着别人或被羡慕着。
左左羡慕亮亮的事业做得成功,羡慕我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亮亮羡慕我们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有些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都付出了我们意想不到的代价。而羡慕着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风光,会让心变得很浮躁。我喜欢做一些需要时间积累的事情,喜欢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生活。
从前再怎么庸碌无为,也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现在的日子谈不上如意美满,却也充满着朝气与希望。
脑海里如果能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十年后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从这一刻开始,就不会浑浑噩噩地度过未来的每一天。
计划两年之内要完成什么目标,五年之后要实现哪些愿望,再细细拆解成每天的任务。然后会发现根本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甘愿平凡的托词。
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走进婚姻,为人妻为人母。年过三十,青春的尾巴已溜走。但心态依然可以保持年轻,成长永不止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