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惠山区一小区居民许阿婆的母亲顾老太95岁高龄去世,出殡前一天,家人在一楼电梯附近看到一张禁止本幢楼逝者乘坐电梯的告示。无奈之下,家人经过商量后决定走楼梯,将棺材从17楼抬下。一时之间,“逝者禁止乘电梯”的新闻成为社会热点。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大部分人都对许阿婆一家表示同情。17层的高度,有电梯不能坐,最后选择抬棺下楼,这样的结局无疑触痛了多数人的神经。而有的网友则表示,对于贴告示者而言,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每天乘坐电梯,难免心有忌讳或恐惧。
这次的新闻报道中提到,许阿婆是通情达理的人,许阿婆认为,“虽然贴告示者的要求粗暴无理,但她不想老太太去世了被人说三道四的”,所以经过同家人商量和再三考虑之后,决定抬棺下楼,从而避免了可能引发的邻里纠纷。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想问,如果换一个人没有许阿婆那般的通情达理,那么他(她)完全可以不理会告示,而且极有可能反问贴告示者:你家不死人吗?你是不是应该再贴个“本小区不准死人”的告示?你这个告示只是你个人的意思还是真的代表了整栋楼居民的意思?如果是这样,双方一言不合就很可能会拳脚相向,那么这张告示就成了引发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如果”的事情,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真正出现。2018年5月中旬,在笔者居住的地方,楼下有一住户,家中的老人去世,丧礼举行了三天。三天时间,宾客络绎不绝,午饭晚饭时间更是十分嘈杂。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还请来了乐队大奏哀乐,以及专业的哭丧人放声大哭。而当时,距离高考只有20多天的时间,周围住着许多高三学子,无奈只能忍受。
日常生活中,许多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小事被扩大化,往往就演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休止争执。很显然,一张临时张贴的告示,并不能代表广大居民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也让贴告示者被“千夫所指”。但我们须知,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极度敏感的邻里关系上,问题和矛盾绝不是用一张告示就能解决的。
关上门是小家,打开门是大家。邻里纠纷在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但它能很大程度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和谐的邻里关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及彼,让人不禁联想到近期武汉市东西湖区一小区内业主买房当“猫宅”引起邻居不满并报警的事情。诸如此类的邻里不和谐以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可谓是数不胜数,任何人都不希望生活在不安全、不卫生、不和谐的居住环境里,但是,我们购房时又不可能直接自己的邻居。况且,以当下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昔孟母,择邻处”,因为邻里之间的一些琐碎小事,一怒之下就搬家呢?
在这次的无锡“逝者禁止乘电梯”事件中,根本原因在于社区缺乏对应此类事件的居民公约,管理方也未能及时协调各方诉求和利益,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令人心寒的一幕。其实,这类问题也并不是什么解不开的“死结”。我们完全可以从制度层面着手,以此防患于未然。比如,我们可以将居民自治作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民主协商、讨论,公开征求意见,逐渐达成共识,最终产生一套行之有效,同时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以最终产生的方案为蓝本,制定相应的社区居民守则,并加强宣传,号召大家积极遵守。在法律不好管,或者法律目前未能涉及到的具体问题上,社区管理方更应该主动作为,将社区已有的居民自治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让制度不断趋于合理化,人性化,尽量让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规可依”,而不是让其成为呆板僵硬和形式化的“一纸空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