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学习笔记(第02篇)

作者: 夏海峰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11:45 被阅读7次

    产品增长,为什么越来越难?

    产品用户增长,是一套贯穿业务、产品和运营的体系,是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指标。

    为什么增长越来越难?

    近年,行业的整体用户增量曲线越来越平缓,与此同时获取用户的成本也显著提高。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一,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接近尾声。其二,同质化应用的数量增加,竞争变得愈加激烈。

    未来的互联网,增长会有怎样的新趋势?

    其一,对于传统产品形态,资源投入的重心会从“拉新”逐渐过渡到“时长”“停留”“传播”“变现效率”等方面。随着红利期的结束,粗放地抢人会越来越难,现在要考虑的重点是怎么把已有用户服务好、怎么以口碑效应带来更多用户、怎么得到更多的变现。运营,从扯噪门大喊变成了一种更为精细的技术活儿。

    其二,大家会更加努力地拓宽战场,具体做法是向四五线城市甚至县乡镇去拓展,或者向其它国家去拓展。这种做法看上去是在寻求增长,事实上是在去竞争用户。

    其三,对新平台押注。比如近年的 AR/VR/小程序等平台,把旧的打仗套路转到新的平台上,抢占新高地。

    产品增长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关于增长的招数和套路,数不胜数。但在我看来,招数和套路固然重要,但它们的背后却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做支撑,即用户价值。

    如果不能持续而有效地解决一方或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并为他们创造价值,那么无论用什么奇思妙想,都无法让产品拥有生命力。

    正如《增长黑客》中讲的那样:是爱创造了增长,而不是增长创造了爱。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增长时,应当回到产品本身,只有从这里出发,所有的一切才能立得住,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如何评价产品的用户价值呢?其一,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是否有过“啊哈”时刻。其二,用户在向其它人介绍我们的产品时,是如何描述它的。

    我们的产品活在用户的世界里,它是以用户的认知而存在的。当我们从用户认知中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产品,并以此为动机去不断完善,这便是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你需要组建增长团队吗?应该如何组建呢?

    前面,我们讲解了“增长”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增长策略的核心。本节我们谈一谈增长团队。

    增长团队的搭建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和“两条路径”。

    “两个阶段”即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在早期阶段中,一般不会有专门的增长团队,通常要求全部成员都关注增长,包括增长策略和指标,大家需要有机地把增长和产品的整体规划融合在一起,并满地执行。在发展阶段,需要组建专门的增长团队,全面地贯彻执行公司的增长策略。

    “两种路径”指的两种组建增长团队的方法。一是设立独立的增长团队。二是不设置独立的增长部门,而是在产品部门中增设增长岗位。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可根据公司特点自行取决。

    产品增长,有哪些业务公式和关键指标?

    AARRR模型,是用户增长领域中最著名的框架之一,它也被称作是“海盗指标”。AARRR,分别是获取、激活、留存、变现、传播。如下图:

    AARRR.png

    整个AARRR模型,呈漏斗型,越往漏斗的底部,用户数量越少。这五个阶段中,各有自己的要点和逻辑,后续小节中逐渐分享。

    在使用AARRR模型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妄图同时兼顾所有环节,正确的做法是在一个阶段之内集中资源,围绕一个主题快速做创意、测试和调整。

    增长的三步走策略

    AARRR模型的创始人提出了增长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打造卓越的产品,这里关注的是“激活”和“留存”阶段;第二步是推广产品,这里关注的是“获取”和“传播”;第三步是赚钱,这里关注的是“变现”,即效率和利润。

    留存,是最重要的指标

    留存,是最重要的指标,是产品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黄金指标。只有真正地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才能让用户反复使用我们的产品。留存,是产品增长的原动力和地基。

    实战 AARRR => 目标、拆解、关键指标

    (1)选定目标:所谓目标,就是一个清楚的可量化的宏观计划,这个宏观计划一旦定下来,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它是各个部门共同的大目标,具有时效性,即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去达成。

    (2)拆解业务公式:把指标拆解成若干个子指标,不断地拆解,越细越好。

    收入 = 付费用户数 x 客单价。
    付费用户数 = 用户数 x 付费转化率。
    收入 = 新用户数 x 新用户付费转化率 x 新购客单价 + 老用户数 x 复购率 x 复购客单价。
    收入 = 流量 x 注册转化率 x 新用户付费转化率 x 新购客单价 + 老用户数 x 复购率 x 复购客单价。
    

    (3)选定支点(关键指标):在上一步中,我们把指定的指标拆解成了若干个子指标。现在我们从众多的子指标中选择几个子指标作为“支点”,如果支点选择得当,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小的粒度,撬动我们整个业务的健康发展。选择“支点”的原则是:这个“支点”能否有效地承前启后地拉动整个业务公式。这些“支点”即关键指标、增长杠杆。我们耳熟能详的“支点”有日活、留存、新增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目标、支点指标,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业务、市场环境和团队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唯一的答案,甚至没有对与错,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最有发言权。

    关注增长过程:增长策略是怎么来的?

    当你在博客或书上看到某个增长策略时,它通常已经过时了。

    要做好增长,不能只关注具体操作层面的技巧,而应当多关注过程。增长策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的设计、测试而来的。

    增长过程(增长策略)

    增长过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五步:建立数据体系、分析、提出想法、排定优先级、开始测试。这五个步骤,周而复始,反复试错,得到最终的增长策略。

    • 建立数据体系是增长的前提。你可以采用如下方案来建立数据体系:使用自有的打点策略和日志工具进行复杂分析;使用第三方工具进行自定义打点和复杂分析;使用自有打点策略进行简单分析;使用第三方工具的基本功能进行简单分析。常用的第三方工具有 GA / MixPanel / Growing IO 等。没有数据体系,就谈不上分析和策略。
    • 数据分析的目的。其一,把业务流程以及各种分支分开,辨别每个步骤之间是否有不正常的流失和转化。其二,把用户以各种维度分开,以控制和观察这些维度之间的差异是否给他们的行为带来影响。
    • 提出想法。基于上一步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要提出大量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尽可能多地提出想法。从某种角度来讲,增长是依靠持续的大量的尝试而取胜的。在这个步骤中,所提的方案要尽量具体化,大而化之的策略往往纯属浪费时间。
    • 排定优先级。把上一步中的多个方案综合对比,排出优先级,安排资源做实验。影响范围广、实施成本低、预期效果好的方案,应该优先安排。
    • 开始测试。基于上一步所制定的优先级,开始投入测试。测试这些想法和解决方案是否正确,测试阶段也必须以数据作为标准。所谓测试,就是执行验证判断的过程。可以是 AB 测试,也可以是用户实施测试。

    没有谁可以通过一次测试就能得到惊世骇俗的增长策略。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反复执行上述增长过程的五个步骤,不断地迭代测试数据,为更好的增长策略打下基础。这便是我们所建议的,一定要更多地关注增长过程。

    实践增长,需要怎样的心态?

    上面我讲解了增长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建立数据体系、分析数据、形成试验想法、排定试验优先级、执行试验测试这五大步骤。如此往复,不断循环,就可以推动产品和运营策略上的动态迭代,不断形成更加优质的增长策略。

    寻找成功的增长策略,本身就是一个以量取胜的过程。事实上,那些鼎鼎有名的增长策略背后都经过了大量的试验和失败。本小节,分享一些在增长实践中应有的心态和原则。

    心态1:打五中一

    既然是策略,那么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增长策略都能成功,我们要对增长策略有所预期。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每开五枪命中一枪,然后想办法加快我们的开枪频率。这里的意思是,要努力做到每五个增长策略成功一个,并加快创建增长策略并执行即可。

    快速行动,以量取胜,关注增长过程,吃一堑长一智,实现增长目标。

    心态2:提升增长策略的成功率、准确率和效率

    错误和失败,在所难免。我们要做的是,在同一个增长目标下,不断地提升增长策略的成功率。成功率的提升,不仅与方法论的选择有关,也有负责人的经验和直觉有关。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和增长策略执行经验,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背后的诉求就是希望利用个人经验避开错误、提升效率。

    一个优秀的负责人,不仅专业扎实、方法论的使用灵活,而且身经百战,能准确地定位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久病成良医”啊。

    心态3:在设计增长策略时,也要思考下线的预案

    无论多好的增长策略,都有下线的可能。举个例子,用于营销的红包抽奖功能,在上线之前就要考虑下线的预案,因为像这样的增长策略往往与金钱、用户余额有关。如果红包抽奖功能下线,就不得不思考下线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危害。

    在做增长策略时,我们要向最好的结果努力,也要往最坏的情况打算。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只考虑“胜”,而忽略“败”。

    增长执行,需要哪些关键能力?

    自愈能力

    如何在组织内识别并选拔人才?去寻找那些拥有自愈能力的人,然后将资源向他倾斜并适当施加压力。

    优秀的人,确实具有较强的自愈能力,这是支撑个人成长和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素养。

    所谓“自愈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人情绪和心态上的自愈;其二是业务方案与规划的自愈。

    前者是个人的修养。如何把工作中可能的各种压力、挫败和郁闷自行消化掉,并恢复积极的情绪和工作状态。好员工,能快速自愈,再次充满热情地工作,还能积极地带动并影响他人。

    后者是业务的迭代。我们在做业务方案时,最重要的不是收集大量信息做出永远正确的判断,而是能够在快速尝试的过程中识别并修复错误,持续精进。

    这种具有“自愈能力”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点?

    • 特点1:他们通常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推出第一版产品,可能只需要一两周时间,这一版通常看起来非常粗糙,甚至被很多人鄙视。
    • 特点2:他们通常让人感觉脸皮特别厚,无论周围的人怎么评论,都无法动摇他们的内心。并且他们看起来似乎也不擅长反驳、辩解,无论别人怎么说他们只是听着。
    • 特点3:他们能在方案上快速迭代,他们的学习能力极强,工作状态非常饱满。他们能够稳住自己的节奏,以结果为目标,做事有节奏感,不急于求成。
    • 特点4:经过一系列的快速迭代之后,最终能得到非常专业的业务结果。

    事实上,这种具有“自愈能力”的人,无论在个人修养层面,还是在业务层面,都是坚韧的。表面上忍辱负重,实则不屈不挠。这很有画面感,好像是暴风雨里的海燕,好像是把一切不服和不忿都踩在了脚下,终能成大事。

    决断力

    其一,要敢于拿主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主见。往往过于谨慎的地方才是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大部分的决策都是可以回溯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决策都会有补救的余地。因此,必须要勇敢地拿主意,不要唯唯诺诺。拿主意,也是领导力、影响力的原点。善于拿主意的人,终能成为团队中的领导。

    其二,“决策得快”比“决策得好”更重要。做决策时,不要瞻前顾后,这很容易导致错失良机。对决策者来讲,难的不是把每个决策都做到100分,而是能够在单位时间里快速做出多个80分的决策,当断则断是非常重要的。


    END 2019-03-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学习笔记(第02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yn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