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互联网工具
“今年是往年同期销量的好几倍!”
IphoneX新品发布会才过了三天,见到苹果哥时,他依然兴奋不已,这个数字秒杀同行。
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增长?
先做个比喻,如果说之前大家都是在同一赛道上去拔足狂奔1000米,这一次,苹果哥是开着摩托车,同行们依然是双脚加一对跑鞋。
上月中的沙龙里,我有讲过苹果社群裂变的威力,也帮他算了一个数字,未来他至少有30万精准用户,也就是说,明年的发布会,他的出货量还要成倍数级增长。
这还不算他抖音粉丝的转化,一个月前他搭了专门拍抖音的摄影棚,每天都有关于苹果的专业内容输出,粉丝已轻松超过六位数。
前两天的文章,我说到,作为创业者,你不懂新媒体,会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当然今天我们不说这个。
再提苹果哥,只是想说传统行业用好互联网,业绩成倍增长不是梦。
正常经营中的公司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创业初始阶段,创始人一头冲进去以后,开始组建团队,包括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并肩作战的核心成员;
然后企业开始飞速发展,这时候人员从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人甚至数百,客户从0到10再到N;
然后就会到各种问题频发的阶段,最先一定是管理问题,很简单,人多是非多。
接着,业务开拓缓慢,这很容易理解,你的规模、你的打法是有天花板的,于是,你发现,公司发展速度慢下来甚至停滞不前了。
这个节点,换个说法,第一条增长曲线,已经进入峰值,怎么办呢?
作为创始人,就需要开始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了。
2)尝试多商业模式
就是说要去寻找增量了,这样才可以有机会把企业带入下一个阶段,不然,你会发现,公司会停留在原来的那个规模,上不去,甚至滑下来。
比如,这两年,很多电商销量到了瓶颈,就把流量引到微信号,以微信直营的模式实现再一次增长,并且是幅度不小的增长。
同时,因为流量越来越贵,直营系的公司又开始采用代理微商的模式,代理微商们呢,因为囤货很难走下去,很多又转入平台微商。
这是不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多个商业模式去尝试,都是为了增长,说来说去,一个企业的问题,就是增长的问题。
来说个例子吧:
现在员工1000人,已是2个亿体量的情感咨询公司,花镇,我们看看其创始人肖然是如何做的。
肖然初始创业的商业模式是在情感社区里,给用户做情感咨询,400块钱一个小时,但就那么几个人,用户排队购买都排到了一个月之后。
实在没办法,就将价格提到了800块,但门槛提高了一倍,火爆依旧。这么多的需求,只能不断增加咨询师了,可很快发现,这绝非是简单增加人手就可以解决的。
肖然想到了产品标准化,他把用户的很多痛点做了收集、归纳、整理,然后做成课程在网上出售,价格从299元涨价到500多元,深得用户欢迎。
把产品标准化,最根本的就是减少对人和经验的依赖,不然,依赖个人,不同的客户,收到的服务,就是参差不齐的。
今天的新东方、学而思,这些大的教育机构,他们的教案都是标准化了,用一个强大的系统来支撑,根本不需要经验多么充足的老师,应届毕业生就完全够了。
把复杂的内容通过系统去标准化,这是一个大的突破,但公司继续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又进入了第二个瓶颈期,怎么办?
肖然做了一件事,突破边界。
3)突破边界,聚焦核心
说到突破边界,或者说,没有边界,在互联网企业里,典型的例子就是刚上市的美团了,它似乎永远不给自己设边界。
波波的一个段子很形象:最初王兴的一句饭否,做了美团外卖,后来用户想去店里吃,美团就做了打车,再后来,用户想去距离近的店,就收购了摩拜。
花镇呢,他涉足的心理咨询业务是很传统的,一直是没有销售这个概念的,就是你有问题,你就来找我咨询吧,可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
所以你叫他去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潜意思里是说明自己有毛病了,但现实中呢,很多人都有情感低落的时候,包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职场问题等等,找个咨询师倾诉下是很正常的需求。
这个矛盾,就需要突破,肖然建立了庞大的销售队伍,去做市场前期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去找一些相亲、亲子的行业,去结合、合作。
实际上,这是一种跨界了,完全突破了传统心理咨询等待获客的模式,这样做,相当于迈入了另一个蓝海。
回到美团,貌似各种业务差异性很大,但始终是围绕一个逻辑的,到店、到家、出行,都是用户刚需的场景,所有业务类型都和位置有关。
花镇也一样,所有的动作,都是围绕主业这一个核心,只不过在实现业务的方式上,作了变种。
经营人生和经营公司是一个道理,公司要增长,个人更需要成长。
我们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十年寒窗,注定了人生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
短短几十年,为何有的人生波澜壮阔,有的人生平庸无为?
很难想象,一个思维守旧、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人,最终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成长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活到老,学到老!
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希望能为你赋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