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来我错怪了我妈
有了孩子之后,开始接触绘本。
总感叹,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绘本、儿童文学应有尽有,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当然,感叹之后总免不了几句感慨:
我小时候,什么都没有。
那会儿的读物除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其他的真的都没有了。
似乎一切都是为了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学校。
blablabla……
直到,因为孩子的原因,我重读《格林童话》。
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记忆欺骗了我,也让我妈蒙受了“不白之冤”。
要知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老妈是给我买过童话的。
而且还是经典的《格林童话》。
可是中间这三十年的记忆为什么都欺骗了我?
我的格林童话哪儿去了?
那些故事为什么在我记忆里只是匆匆过客,甚至连个水漂都没激起来,就沉入了记忆的潭底?
若非重读故事,我真的就错怪我妈了。
搜索记忆,终于能记起当初读《格林童话》时的感觉了。对当时的我而言:
字太多,读起来吃力的感觉影响了兴趣。
黑白色的书籍,增加了这份无趣。
为了读而读,单一的阅读方式,影响了趣味体验。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书,让孩子爱上阅读
虽然小时候妈妈也给我买了童话,但是当时单一的版本,并不利于我们培养阅读兴趣。
前几天编辑小书房家长提问时,也正好看到这样类似的问题。
“孩子上小学了但不爱阅读,如何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正好,孩子看的这版《格林童话》在之前编辑的基础上,又给了我新的启示。
儿子读的这个版本的《格林童话》,正好是针对有一定识字量的孩子的(小孩子也可以家长讲)。
德国的马丁·施蒂芬霍弗改编。芭芭拉·贝德里什卡-伯斯,杨武能翻译,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美绘珍藏版。
全书特色是故事完整,装帧漂亮,图画色彩鲜艳抢眼。
最最关键,也是最给少儿爱上阅读赋能的,也在图画上。——当然这就是帮助孩子爱上阅读的所在。
比如青蛙王子这篇,故事中穿插着细节图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故事。
读完之后再来看这幅图,你就会发现,一幅图里面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包括了。
于是,家长可以:
1、和孩子一起按图将故事再穿插一遍。
2、把书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再次去看图找细节。
3、隔几天假装忘记了故事的某个情节,问一下孩子(看过图之后,孩子很有可能给你惊喜)。
4、孩子说出细节,给予肯定(哇!你居然记下来了!)
5、如果孩子也忘记了。可以看大图。只要有一定识字量的孩子,看完大图,记不清楚的环节,极有可能就去翻找了。
按图索骥的过程,类似找藏宝图或者走迷宫,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如此,孩子就会慢慢爱上读书。
三、走着走着,你陪伴的阅读就成了孩子的习惯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阅读陪伴是一种爱,好的桥梁也很关键。
当面对如此好玩的一幅画,一个故事就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漂亮的色彩流淌出来,这种的阅读体验真的是非常奇妙的。
父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也可以看着图画给父母讲故事。
讲着讲着,陪伴的阅读就变成了习惯的阅读。
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讲故事的父母也就把阅读变成了孩子的爱好。
而一旦孩子讲故事上瘾了,我们还可以从图画入手,让孩子讲一个不一样的童话故事,听完孩子的再讲童话里的,那就变成了故事与故事的碰撞。
说不定碰撞出来的孩子的故事,会更精彩也未可知。
其实,按照这种方式,孩子们也可以把一个故事自己动手绘出故事脉络图。
而一旦养成理顺故事脉络的习惯,一个叙事完整的故事或者文章还会远吗?
我是爱儿童心理和绘本的二宝妈,曾经的英语老师,现在的育儿达人,欢迎和我一起共同探讨科学育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