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金融创业公司CEO的机器人已经送来整理好的财经报道,根据主人的喜好,阅读时间。打开Bloomberg新闻,整个版面都是机器人写出来的文章,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丝毫没有任何违和感。
晚上8点,公关公司女老板,艺术世家出身的法国人,总是会每周晚上千里迢迢前往3公里外的小剧场,即便VR技术已经发展到给人无以伦比的仿真体验,在家完全可以享受虚拟戏剧的体验。
这是发生在这个城市的事情。科技和文艺,理性和感性,像一张白纸的两面,相依相存。周末香港的一个科技论坛上,大家围绕一张圆桌,在聊着: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标准重复性的劳动,以后会被机器人替代。”
“关键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人对将来的看法,洞察。”
“但目前基于之前的经验,只能进行短期的预测,而长期的预测有太多不确定的干扰因素”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突破吗?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会是怎么样呢?尤其是,它对人类的工作,学习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能力要求
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支持者,大部分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技术终将创造更多工作乐观者,而事实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人工智能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但它会加速与计算机相关的自动化的趋势,像技术改变之前做的那样扰乱劳动力市场,并要求工作者比以往更快地学习新技能。Bessen 预计会有一次「艰难转型」,而不是「尖锐地打破历史」。尽管人们表达了广泛不同的意见,但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公司和政府将需要想办法,让工作者更容易掌握转换工作所需的新技能。也就是说,公司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公司需要的未来人到底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关于这个问题,一月刊的《经济学人》花了2页的版面来强调公司(科技公司)对于员工的多元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重视。高盛投研的学姐理解是:每一份工作所要求的Skill set,personality 都有差别,但也有相同之处。“一切都没有标准化答案,一切都需要问个为什么”。多元好奇心强调创造性。也有人则认为,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情商更加重要,态度,激情,专注,这些非逻辑性的人性的智慧,是可贵的,也是具备最大程度地能动性。另外,感性认知的重要性将会被提高。未来的工作矩阵,里面有一部分是非常规认知型工作。比如文学创作(创意写作,小说),建筑设计,心理咨询师等等。
正因如此,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养目标也产生了变化。美国,澳洲,OECD等组织都已经提出了这一21世纪素养、能力的概念。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掌握,而是注重对想像力、创造力、人格的培养、等全面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人工智能和老师到底是什么关系?
“教育”包括教和育。首先,教方面,就拿语言教学为例,语言辅助学习工具发展了这么多年,从CALL到MALL。到现在老师的武器,口语测评,写作批改,这些工具如同望远镜延展了老师的视野,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方面,这种技术辅助教学的人工智能发展已经非常迅速,并且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的认知层面,还有情绪层面。很久前关于心流(情绪)状态和学习结果的正相关实验,就已经证明了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心流:是一种学到忘我的状态,已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还是在打游戏)。成立于 2016 年 4 月公司FaceThink ,就正在与好未来合作研发学习测评系统,来辅助对学生的测评。通过情绪识别引擎,通过人脸检测、关键点跟踪检测,以及情绪识别等,准确识别用户(学生)的喜怒哀乐,实时分析用户(学生)情绪反馈。
另一方面,技术也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比如作文批改,这类系统像个非常复杂的黑盒子,可信度是个问题,怎么知道黑盒子里是否有不合理的规则或Bug?所以越多人(尤其是英文老师)使用过评估而认可,越值得采用,而这些比较多人认可的系统通常也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优化了。而且,有些文章的品质评量,包括逻辑推演与文艺价值,需要人类的高阶思考能力或感性认知,笔者认为目前这是不可能用人工系统来判读的。现在ETS的机器批改,主体都是议论文,有基本结构套路,并且批改也仅仅是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评价,对概念和观点的评价是次要的。
教育是人和机器一起进化的过程
曾有些夸大和误导:老师和人工智能是对立的,实则不然。也有人或许对于人工系统取代老师改作文不以为然,其实英文老师应该相当感谢可以代劳处理第一层的系统,它让老师能从繁重的改错字、改标点符号、改文法这些琐碎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花在学习活动设计与上述第二层的文章创作评量— 也就是那些 无法被电脑取代— 的工作上。
对学生而言,电脑系统可以立即提供反馈,效率当然比等老师批改后才得到反馈高多了,而且数位历程记录的保留运用有助学习的持续提升。
结语
机器批改只是一个辅助性工具,bloomberg机器人的新闻写作,都并不可怕。但如果哪天,尤其是虚构类的作品(小说,剧本),非学术类文章人工智能发展到可以写出并且赏析诸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则细思即恐了。
因为虚构类的作品小说作为一门叙事艺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作者对于人类自身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思考。如果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写出小说并且赏析,那么说明,它已经非常了解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能够了解人类个体的思维方式,感情和行为模式,以及人类社会的组成结构和运行规律。最可怕的就是,当他们思维感情接近了人类(产生了喜怒哀乐),会不会有一天觉醒并获得自己的思想?
比如现在机器语意理解能否做到对这样的句子的判断?“老师纤细的手搭在我的手上,感觉沉淀的。为什么纤细的手又沉淀淀的?还有其他可能吗?人类的那点小智慧,幽默,讽刺,反语,含沙射影,潜台词,假装生气,都是情感和智慧大脑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些高情商的表现,人类通过后天学习来培养这些能力。但正如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人都可以生气,但是对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程度,以正确的的方式,并不是每个人能轻易做到的。人尚属不易,更何况人工智能?
前几天看了网络上一个视频,是把Trump的言语切片串联成贾斯汀比泊的baby,真的是创意无限。需要有乐理知识,还能够搜集对应的语料,最重要的是,恰当好处的“幽默”。
当然,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给出了几个理由来证明为什么人们没必要恐惧人工智能,最起码是在当前阶段。第一,吴恩达曾说过智能和感性能力以及意识是不同的。在 IBM 的人工智能道德小组工作的 Farancesca Rossi 也说过,人工智能“总有一天会觉醒并获得自己的思想”的想法并不现实。
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 《人工智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