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4381/13e91294a9924930.png)
明史上第一个奸臣是胡惟庸,他因为能力突出,又善于揣摩圣意得到了朱元璋宠信,当上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但却被权欲蒙住双眼,最终落得被灭九族下场,同时还有3万多人因受牵连而被杀,他用亲自经历再次印证了那句古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01 小吏起家很能干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1355年朱元璋攻打和州时,胡惟庸前来投奔,被朱元璋授予元帅府奏差,后来被朱元璋任命为宣使,负责巡查定远、滁州各地民情。
在朱元璋渡江攻入皖南之后,胡惟庸先后被任命为宁国县主簿和知县,过了4年朱元璋派胡惟庸担任江西吉安通判,直到1367年胡惟庸正式回到南京,胡惟庸整整做了10年的地方官,还是有一定地方治理才能和经验的。
02 揣摩圣意获相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皇帝后,胡惟庸被擢升为太常寺卿,主管宗庙礼仪和祭祀,属于正三品。到了洪武三年,丞相李善长已经66岁,他建议中书省要增加年轻的官员,根据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调到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此后李善长便申请告老还乡,为了丞相人选朱元璋询问刘伯温,问及胡惟庸时,刘伯温认为胡惟庸就像是个心高气傲的牛犊,让他来犁地,说不定地没犁好,犁子还被他搞坏。但朱元璋肯定胡惟庸的才能,对他很信任,而胡惟庸也很努力,他办事小心谨慎,经常顺着朱元璋的意思,因此逐渐成为朱元璋的宠臣。
胡惟庸自洪武六年当上丞相,到洪武十三年结束,他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当丞相近7年之久,可以说,胡惟庸是有丞相之才的。
03 权欲熏心寻专权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胡惟庸有些飘飘然,对朝中有一些生杀废贬的事,胡惟庸有时候不报给朱元璋,自己做了决定。六部呈给中书省的奏折,他看到有说自己和同党坏话的,也私自扣下。如此一来,那些热衷于功名的投机分子,逐渐开始聚拢在胡惟庸门下。尤其是那些犯错被贬的武夫,开始走胡惟庸的门路,各种金银财宝陆续被送到丞相府,同时甚至收买死党陈宁、涂节人欲起事。
当时朝中并非没有人发现胡惟庸的奸猾,但胡惟庸身为中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人敢去招惹他,任凭他指鹿为马。但朝中刘基和徐达两个人不怕胡惟庸,刘基是御史中丞,有弹劾百官之权,徐达虽然已经辞去左丞相职务,但他仍是勋贵中的第一人。于是,二人不断向朱元璋汇报胡惟庸的恶劣行径,这让胡惟庸十分不爽。
洪武八年,刘基生病,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给刘基看病送药,刘基喝过药后,腹中就像有石头一样,没多久就死了。刘伯温之死,在明史中是个谜团,但他被胡惟庸谋害的可能性极大。
刘基死后,胡惟庸开始对付另一位“大佬”徐达,胡惟庸意图收买徐达身边的守门人福寿,让福寿谋刺徐达,结果福寿不愿意,并向徐达告发,徐达因此躲过一劫。
04 祸起萧墙灭九族
明朝洪武十二年,胡惟庸的儿子在闹事中乘马车疾驰,慌乱中坠马而死,胡惟庸怒不可遏,将驾车的车夫当庭处死。原来,胡惟庸之子本就作恶多端,如今胡惟庸又当众处死车夫,引起了民愤。百姓们聚集在闹市口,要求丞相给一个说法。
朱元璋得知后,龙颜大怒,命胡惟庸为车夫偿命。胡惟庸提出用钱财来赔偿车夫家人,但朱元璋没有答应。如此,胡惟庸有些害怕了,他回到家中,立即通知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心腹,告诉大家准备起事。
就在陈宁、涂节二人到处派人通知各处将领准备造反的时候,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年九月,位于东南亚的占城国派遣使者来明朝进贡,胡惟庸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朱元璋,而是选择私自接见占城国使者,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宫里的宦官看到了。朱元璋因此更加愤怒,胡惟庸赶忙把责任推给礼部。朱元璋下旨把相关官员都审查一遍,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查出涂节有变卖官家妇女的罪状,朱元璋立即下旨关押涂节。涂节大骇,为了“戴罪立功”,他将胡惟庸意图谋反的事情抖搂出来,满朝骇然。涂节被处死后,朱元璋顺着他提供的线索,很快查出了胡惟庸、陈宁等人谋反的证据,于是,朱元璋杀掉了胡惟庸和陈宁等人,并灭了他们的九族。
十余年后,胡惟庸案的余波仍未平息,随着该案逐渐暴露,最终导致明朝一位公爵、21位侯爵被株连,其他无爵官员不计其数,合计被株连者多达3万余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