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93ad3584cfc5e4e2.jpg)
在下班途中去农贸市场买吃货,见新开了一家鸡鸭专卖店,器物整洁干净,店员动作麻利,就停下来问价,得知母鸡每斤8元(当然不是农民用粮食喂养的土鸡),就挑选了一只称重之后,等待店员用煤气火去毛、剖开、切宰,再付款。
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瘦肉每斤20元,与其吃一片猪肉骂一句娘,还不如炖点鸡汤喝,来得自在。就两种肉食品之性价比,我以为我的判断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没有患上数盲症的。称重的台秤上显示,我需要付款27元7角8分,店员嚷嚷说:就收27元5角。于是,我便在荷包里翻找钞票,尽量考虑不让人家补零。5角的一张找到了,另外找到两张20元的。
欣赏完店员熟练的宰鸡动作,记住了要领,想象着自己要是失业了,当一个宰鸡工,应该怎么样提高效率。接过她递过来的一包鸡肉,再递过去手中的钞票。她略一停顿,就从票箱里取出3元来补给我。我接过油腻腻的钞票,不敢塞进荷包,想着再去买点什么蔬菜,把它用出去,就离开了摊摊。
走了十来米远,总爱漫无边际胡思乱想的我,忽然觉得不对头哟,我给了她两张20元的钞票,外加一张5角的小钞,而她只补了我三张1元的钞票,明显的少补了我10元都嘛。
我赶紧回走,对那店员扬起三张一元的钞票说:我给了你两张20元的钞票都嘛,你少补了10元。那店员愣了一下,但还是宠辱不惊的模样,嘴角扯过一丝笑意,随即从票箱里拿出10元递给我。
根本没想到,一不小心差点成了数盲。众所周知,数盲会吃亏,吃不识数的不明不白的亏。我们是一个爱吃的民族,什么都可以吃,就是没有人愿意吃亏。——几千年来最鼓舞人心,充满绝对“正能量”的一句励志语是什么?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乡下人鼓励孩子读书,说的有两样:一是认几个字,写得起自己的名字,分辩得清男女厕所,二是算得清楚账。这后一项就是说,不要成了数盲。
但是,前几天看了王小波的小说《2010》,其中也说到数盲,那里面的数盲可不一般。 他假借小说人物王二之嘴说,有关数盲症,我还知道这样一些事:它只在壮年男子身上发作,而且患这种病的人都是做技术工作的。官方对它的解释是:指的是一种职业病,是过度劳累造成的,所以数盲症患者总能得到很好的待遇。这一点叫人垂涎欲滴,而且心服口服。数盲者不能按行阅读,只能听汇报;不能辨向,只能乘专车;除了当领导还能当什么?这是正面的说法。
他还说,反面的说法是:官方宣布的症状谁知是真是假。数盲清正廉洁,从来没有一位数盲贪赃枉法(不识数的人不可能贪),更没有人以权谋私,任何人都服气。这也是正面说法。反面的说法是他们用不着贪赃枉法,只要拿领导份内的就够多了。正面的说法是领导的待遇并不超过工作需要,反面的说法是超过了好几百倍;所以应该算算账。
他接着说:为此要有一种计数法、一种记账法、一种逻辑,对数盲和非数盲通用,但又不可能。有位外国的学者说,数盲实质上是不进位,只要是工作需要,吃多少喝多少花多少都不进位,始终是工作需要,故而是用了无穷进制计数法。这种算法我们学不会。
假如你就这一点对数盲发牢骚,他就笑眯眯地安慰你说:你们用的二进制、十进制,我们也不会嘛。大家各有所长,都是工作需要。 按王小波的鬼吹,我们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格言,就得改一改了,改成“吃得苦中苦,才能作数盲”。可是叫人失望的是,王二把荣升数盲搞得神秘兮兮的,说那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近乎可遇而不可求,属于小概率事件,就不大符合上级的上级的精神了。
民间骂人,自古有“混账”一说,意思是骂对方一个傻乎乎的数盲,算术没学好,算不清楚账。后来这个词,肯定进化了,因为前面的那一个“混”字,有真“混”和假“混”之区分,真混,是天生智商出了差错,情有可原,而假混呢,那是高深莫测的“大智若愚”加“难得糊涂”,就不是我们这些斤斤计较的非数盲的人可以明白究竟的喽。假混?装混?假装混?混个什么呢?级别低的,混碗饭,级别稍高的,混个脸熟、混个场合、混个吃吃喝喝,级别高的呢,就混个账!
小老百姓骂归骂,但只要有一段时间不见,两人一打照面,便会问:最近在哪儿混啰?或者这样说:听说您混得不错都嘛,兄弟我也来跟着您混!
——哎,虽然小老百姓希望孩子认字识数,能算清楚账,以应对日常收支,但非常吊诡的是,另一方面,却又把混账当作人生成功的最高境界,成为数盲,真乃吾国吾民千古不变之终极理想。
网友评论
你回头找他,他如果再三狡辩,说明他有可能是当时着急算错了,也有可能是他故意不认帐。
然而,他的反应却是让人感觉,他其实早已经意识到账算错了,可气!
如果当面少了他的,他是断不能接受的。如果买东西的是不识数的小孩子或者老眼昏花的老奶奶,他替不是就蒙混过关,赚大发了啦!
商贩赚钱辛苦,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把戏就不好啦,生意定是做不大。
先生,下次去他家,注意为好!
我可想谈谈对天天让听《梁家河》广播,写观后感等的反感,但却迟迟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