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加拿大卢嫩堡,很早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因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那儿,来一次“假装有文化”的旅游吧。
小时候,“文化生活”,得打引号,几乎等同于上树掏鸟、下塘摸鱼的村子里,好不容易募俩钱请来个说大鼓书的,在书归正传之前,总东拉西扯,闲谝个没完。
从此俺也落下了这病根儿。如果您不想听我唠叨,直接跳转到(三)好了。 🤯🤡
(一)
谈到城市与民居,咱泱泱华夏可有的嘚瑟。悠悠几千年,虽然近现代落伍了,古文明却灿烂辉煌。
《吴越春秋》上说,“鲧(gǔn)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鲧是谁?大禹他爸爸,夏王启他爷爷。也就是说,自夏朝开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就奉“城郭制”为圭臬,延续了三四千年。
何为城郭?内城墙和外城墙也。京城一般还有第三道城墙——皇城,也叫紫禁城,
从保存较为完好的南京、西安、平遥等大大小小的古城,就能了解中国建城的格局和规制。
宽厚的城墙、高大的城门、陡深的护城河。一看便知,这是冷兵器时代战争阴云下的产物,首要为城防而设。
封闭的城池,虽然从来没保得住哪个朝代万寿无疆,顶多对付宵小还有些许作用,却对城市的空间、交通、商贸、社会等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注定被抛弃,仅作为历史遗存而发挥旅游的用处。
1950年代开始“新北京”建设,吸收了当时世界先进经验,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梁陈方案”,闹得沸沸扬扬,终因不合圣意,不但未被采用,反遭无情批判。苏俄专家的方案,以皇城和中南海定位中央,拆旧城扩建,建设超大而全的工业化大城市,被付诸实施。直到今天,只要一谈到大城市病,一提及老城墙被毁,有些人还气不打一处来,总拿梁陈方案说事。
“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不仅北京如此,中国各大城市如此,欧洲很多大城市也如此,饱受诟病。在北京生活的百姓,深受其害,却无可奈何。自食其果的执政者也烦透了,不得不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大错已经铸成,修正谈何容易。
烟雨徽州再说几句民居吧。
一生痴绝处,最梦是徽州。徽州民居名气最响,建筑考究,木雕、石雕、砖雕并称三绝,徽州文化源远深厚,在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加持下,如明珠般璀璨夺目。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民居,山西私家大院、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等等,都非常了不起。
可能与城郭有相同的顾虑吧,各地民居不管式样千差万别,却有一个共同特征:防御总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围合式布局,以厚墙圈成一个个天井或内院,所有营造的菁华、人员活动的天地都在院墙之内,关上大门便成与世隔绝的一统。
这些年建设的商品房,那就太糟糕了。与传统民居完全没有传承关系,民居文化算是被斩断了。数十户挤在同一栋塔楼板楼里,貌似打破了传统民居的封闭,实际更“隔绝”。每个人手机里不管储存几百上千的号码,几乎没有左邻右舍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二)
但凡去过北美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他们的城市布局很有规律,不管地形多么不规整,地势多么不平坦,不管是CBD还是居民小区,几乎都以非常规范的棋盘格式道路为经纬,划分成一个个方正的街区(Block),而各种建筑、设施就安排在这一个个街区里。
以纽约市地图为例,一目了然。
纽约曼哈顿地区(局部)要找个人问个路啥的,就简单极了,只要知道“哪条街”与“哪条道”交叉点就能轻松搞定。
还有啊,这种布局是开放式的,没有各种“高墙”、“大院”、“栅栏”的阻隔,交通就自由了,不受限制的空间具有极好的扩展能力,各街区的地位也“平等”了。
那么它是不是不如城郭的防御性能好呢?
在现代社会,如果还指望靠城墙来防御,那就是笑话了。
(三)
加拿大的东南有个省,叫新斯科舍(Nova Scotia)。在新斯科舍省东南有个海滨小城,叫卢嫩堡(Lunenburg)。
在访问卢嫩堡之前,我从来没细想过,近现代美国、加拿大城市布局及民居源自何时何地。
没错,就始于卢嫩堡!一个很多人没听说过的历史文化小镇,却是北美城市布局和民居的发源地和开创者。并由此早在1995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卢嫩堡鸟瞰 海景全景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卢嫩堡,来一次“假装有文化的旅游”吧。
(四)
卢嫩堡是个非常小的镇,老城和码头是两大观光主题,最佳的旅游方式就是把车停到一边,徒步溜达。坐马车的感觉也不错。
坐马车逛卢嫩堡它的自然景观非常不错,但历史与人文才是亮点。在那里旅游,必须了解一点它的历史,否则就有点儿“刘姥姥进大观园”了。
新斯科舍省先是法国殖民地,信仰罗马天主教。
后来在1753年信奉新教的英国人来了,最早从殖民卢嫩堡开始,以捕鱼和水产加工为业。在180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开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和民居风格,成为英国殖民地在北美的最佳典范。
小镇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已逾200余年。在那里观光,就像穿过时光隧道,走在历史之中。
看似简简单单、横平竖直、规规整整的“棋盘格式”道路,是对传统欧洲城市布局的彻底颠覆,开创并引领了近现代北美城市发展的潮流。应验了那就话,越是简单的,影响越深远。
卢嫩堡地图城里的圣公会、路德教会、基督长老会、天主教各宗派教堂和谐相处,也是不同时期不同信仰的人陆续来到这个小镇的历史沉淀。
圣公会教堂 路德教会教堂不远的马洪贝(Mahone Bay),有个我称之为“三塔同辉”的景点,也值得去看看。三座尖顶教堂并列,倒映在海面上。其实还有一座教堂,只是没有尖顶。它们同样彰显了不同教派的和谐共存,而不像中东那样相互仇杀。
“三塔同辉”回到卢嫩堡。曾经的皇家银行、卢嫩堡学院,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
皇家银行 卢嫩堡学院(五)
卢嫩堡的民居,除了色彩极夸张外,粗看上去貌似跟其他地方的差不多,其实不然,它大有来头、大有讲究。
街角一瞥 色彩夸张的民居先去看看这栋其貌不扬、墙皮斑驳的老旧民居,叫“Knaut-Rhuland屋”,以最早的两任主人姓氏命名。它始建于1793年,是所有北美独立屋的开山鼻祖,奠定了主流民居的基本构型。
Knaut-Rhuland屋北美各城市的中心城区往往比较小,郊外的独立屋,一亩到十几亩的庭院草坪、花园环绕,国人常称之为别墅,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家的民居了。
再好的房子,老是闷在家里当然不会爽,要是在自家屋子里就能登高望远,该多美啊。
好办,在屋顶上建个露台,简单粗暴。站在露台上,风和日丽的话是种享受,要是赶上风雨交加,滋味可不好受。
再说了,也缺少点儿美感和雅致吧,于是便衍生出“走入式观景台”。
屋顶观景台 走入式观景台这还不够美!看见没,这叫“卢嫩堡飘窗”(Lunenburg Window),原创,原产地,实用与美学完美融合。“你站在那里看风景,你也成了风景。”
卢嫩堡飘窗卢嫩堡,不仅是北美民居的始祖,也是民用建筑的博物馆。
(六)
历史从这里开始,时光却永不停歇。
夕阳西下,卢嫩堡码头渐渐热闹起来。
人们围坐在当地的“老树皮”乐队周围,一起回味年轻时的旋律。刚刚还在参加划船比赛的居民,与游客一起走进餐馆、酒吧,端起酒杯,享受美好的时光。
乐队 马洪贝居民划船赛 铁匠铺酒坊 酒坊内景应怜月下酒,天暮促归航。渔船、游艇载着出海的人们回到了宁静的港湾,停靠在码头。
我曾梦想,有朝一日,能驾机帆船无后援独自环游世界。而旁边停靠的那艘超现代游艇,正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虽然不属于我,看看它也是超喜欢、超满足的。
宁静的港湾 归航 超喜欢的机帆船这些奢华的游艇固然风光,但与旁边那艘老式帆船一比,那真弱爆了。
你知道加拿大10分钱硬币上印有一艘帆船图案吧,正是它——“蓝鼻子(Bluenose)号”。
蓝鼻子II号与10分硬币它是什么来头,何德何能,居然能上国家的名片——钱币上呢?而且从1937年至今,一直霸占在硬币上,就没打算下来。
“蓝鼻子号”帆船,是1921年在卢嫩堡建造的渔船,以速度快见长。这对渔民很重要,谁能把打上来的鱼最先送回码头,就越能保持鱼的新鲜,卖个更好的价钱。
它到底有多快呢?
那年休渔季,美加两国举办渔船竞速赛。蓝鼻子号当年参赛就赢得了冠军。这可不是侥幸哦。在其后的17年里,就没谁赢过它,一直霸占着冠军的领奖台。它还参加了世界各地的帆船赛,战无不胜。为加拿大赢得了无上的荣光。
二战期间比赛中止,它被卖掉当货船,后来不幸触礁沉没。以它为傲的加拿大人哪能甘心,在1963年原样复制了“蓝鼻子2号”,常驻卢嫩堡。
卢嫩堡,一个开创历史、时光永恒的地方,值得流连。
¤ 2020年6月5日 于宾州·绿堡
¤ 微信:vanking1001
¤ 电邮:wanjin@sohu.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