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大也很难的话题,本文尝试从Why, What和How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为什么需要稀缺性(Why)?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年轻的时候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工资不够高。步入中年最害怕什么?被裁员。
其实这两者背后有个共同的逻辑,就是决定你收入和职业安全的,不是经验,不是勤奋,甚至都不是能力本身,而是你的稀缺性,你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同时,你有多少不可替代性,你的能力是不是足够稀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你的收入取决于你的付出和企业的需要之间的供求关系。你的能力越不稀缺,能和你干一样的事的人越多,你越不值钱,越不可能拿到高工资,也就越容易在企业困难时期被裁掉,而且越不容易找到新工作。
简言之,只有你把自己活稀缺了,才能谈成功二字。
什么是稀缺性(What)?
稀缺,通俗的说就是供不应求,首先得有需求,其次,得供给不足。
稀缺性是一个双因素概念,仅仅供给少,或者仅仅需求多,并不构成稀缺性。换言之,不能离开企业需求谈个人发展。
同样作为第二外语,只精通葡萄牙语的人肯定比只精通英语的人要少,而且学习难度还不见得低,但很难说前者在职场上有什么稀缺性,需求太少了。10年、20年前,社会上有很多家电维修师傅,入门门槛还不低,至少得懂电路原理。但是现在很少了,因为现在的家电坏了就整块板子、整个器件直接换掉,掌握维修特长的师傅们越来越少,但很难说有稀缺性。
同样的道理,过去20年,软件业是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了,但是入门级别的码农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无它,新增的毕业生太多了。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个人在职场上的稀缺性呢?或者说,怎么样才能算供不应求呢?这至少包含四个方面:价值、差异性、不可替代性和可迁移性。
首先,你必须能够提供价值。
前面说了,不能离开企业需求谈个人发展, 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换成个人的角度,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简单的说,你得有用。
这里还可以再展开来谈:
1、谁是需求方
打工说到底就是你付出劳动获得回报的一个交易。在这个交易中,所有可以决定你收入的,其实都是需求方。从离你远近的角度,可以分为老板,也就是顶头上司、所属部门、企业、行业和社会。但从价值的大小来说,其排序往往是相反的,你仅仅能为你的老板提供价值,那么你的稀缺性就会小于可以为企业提供价值;你只能为一个企业提供价值,也必然比不过你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价值。
2、能力本身不是价值
价值是从需求方的角度谈的 ,能力是从供给方的角度谈的,高价值背后一定有高能力,但是能力本身并不能简单的和价值划等号,这之间至少还隔着经验、态度和适应性等。马云在阿里巴巴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担心原来的人才素质不够,曾经大规模从外部找过高管,但是多年下来,最后真正顶事的还是早年的十八罗汉那一批。一个不敬业、不忠诚的高手,其效果不见得比得上一个拼命三郎的中等资质的人才 。所以,你要培养自己的稀缺性,就不能仅仅从提高自身的能力入手,要紧盯需求,结果导向。
3、价值必须明显
理论上说,任何岗位的任何员工都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你的价值是不是能明显的被企业感知到并进而获得认可,区别就很大了。这也就是经常说的,到一个新的环境,如何才能尽快脱颖而出呢,就是挑难干的活干,树立立功思维。
4、越是核心岗位,能提供的收入越高
这个逻辑也很简单,核心岗位意味着可以为企业带来核心价值,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在生死攸关的作用,自然公司愿意花大价钱请人。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必须能进入公司的核心业务,收入和晋升的通道才能更好的打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核心部门就没有机会,但一般来说,的确机会更小些,至少需求就更少。
其次,你自身必须具备差异性。
高工资的企业,高工资的岗位,肯定大家都想要啊,竞争必然激烈,那么怎么才能实现稀缺性呢?你必须与众不同,否则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举个例子,战争年代的敢死队算是高价值的工作了,但是那个年代不缺乏不要命的士兵,如果你仅仅能提供勇敢,并不能实现稀缺性。
说到差异性,最简单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你独特的背景、经验、能力,在能提供价值的前提下,都能构成你的差异性。比如,在从事产品开发的工作中,其他人都是纯技术背景,你有销售背景,就构成了你的差异性;反之亦然。乔布斯说过,你所经历的一切就是一个一个点,这些点会在某个时刻连起来,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其实说就是你独特的经历会形成差异性。
我们可以在某个时间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我们也可以在某个空间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但是我们很难在很长时间和多个空间一直保持这种优势,竞争总是存在的,甚至更糟糕的是,我们还可能一开始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人海之中,那就要求要人有我优。这就必须要在多、快、好、省上下功夫,具体不在此展开了。
然后,你还得具备不可替代性。
你能够提供高价值,你也有差异性,你很可能会是红人,收入也高,甚至还能晋升,自然而然的,会有人来和你竞争,那么你如何维持这种优势呢?这就需要不可替代性。
1、你能力构成的门槛越高,别人追赶起来越难
要么这项能力需要很多年才能累积,要么需要很多不同的经验才能汇聚。当然,如果需要天赋自然更厉害了,不过那个不在一般讨论范围之内。
2、转换成本越高,越难被替代
有些岗位,不见得对能力要求特别高,但是需要对企业业务非常熟悉,比如某些一线人事、财务、客户关系岗位,如果不是有特殊情况,公司一般不愿意在这些岗位轻易换人,就是因为转换成本很高,新人需要几年才能完全熟悉。相反,有些高管的位置,虽然对能力要求很高,但是由于高高在上,对短期业务没什么影响,反而转换成本很低,企业可以随时换人。
所以,在大企业里发展,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往上混,越高越好,一个是往下沉,越低越稳。
不过,转换成本是把双刃剑,转换成本高往往也意味着往新地方迁移困难,这个反而会降低自己的稀缺性,这个后面会谈到。
3、个人品牌
这个道理和商品一样,一旦形成了品牌,其不可替代性就会大幅度增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员工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甚至在工作干好的同时,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写《浪潮之巅》的吴军博士,最早建立个人品牌就是在谷歌工作时,在公司的内部博客上写了一系列数学文章,后来出版成《数学之美》。
当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容易形成个人品牌,但是你需要具备这个意识,你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你更是你自己。
最后,你的价值和能力得具备可迁移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和行业的高速增长期,甚至其本身的平均寿命,都小于你的职业生命周期。而且,技术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所有的新老企业都会构成竞争力、组织架构、生态环境方面不断调整和适应的压力。这一切,都意味着企业的需求会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状况会不断变化,行业的利润会不断变化,你的所谓的独特性、稀缺性,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否则换一波浪花,你就很可能被淘汰了。
往小里说,你只能满足一个老板,那换一个老板,你就可能混不好了。你只能满足一个岗位的要求,那企业需要变革时,你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往大里说 ,当你只能适应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时,当出现重大的变革时,你就没法换到新的地方去。而一旦你的眼光和胸怀是整个社会时,你会发现,所有的挑战都是机会,蓝海永远存在。
如何构建稀缺性(How)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对自己的评估。对照下面这张表,对你的稀缺性打一个分。如果你实事求是的话,可能分数会很低,放心,you are not alone。从概率上来说,稀缺性本来就是少数,不是吗?
同时,你最好请你的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等,对你的能力和价值也进行一个评估 ,往往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或者更准确的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你以为的不一定是别人以为的。
然后,针对这个评估,结合个人的职业目标,以及你个人的具体稀缺性的构成要素,你应该可以形成一个策略,如何实现或者维持你的稀缺性。大的策略无非两个:要么足够专,要么足够广。但具体到每个人并没有现成的万能公式,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否则就不是稀缺性了,不是吗?
不过还是有几点可以谈一谈:
1、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最稀缺的,甚至明显稀缺的,都是少数,除了后天的努力,更需要天赋和运气,我们如果把这个作为目标,那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0和100之间,还有1到99呢。
事实是,你只要进入了前25%就很了不起了,在一个好的行业里,你能进入前5%,基本就可以财富自由了。
更加现实的意义是,只要你在不断前进,就足够了。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放心,最不缺的就是机会。
2、选择有时的确重要于勤奋,但是最终不管如何选择,不勤奋还是不行
要不要往人堆里扎,要不要换岗位、换行业、换专业,工作中挑风险大的还是风险小的,人生就是由一个一个选择构成的,有些选择是被迫的,有些选择是主动的、刻意的,其实还有大量的选择是无意识的,由潜意识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认知那么重要,因为你的很多决定,在潜意识下,完全由你的认知来完成。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竞争是不可能不存在的,不管你如何选择,随后能让你脱颖而出,能让你站得稳的,还必须得勤奋而刻苦的工作,只是你选择哪个方向去努力的问题。迈克尔.波特说过,企业的竞争策略有三个,差异化、细分市场和总成本领先,而终极策略是总成本领先 ,就是因为在有效市场里,差异化和细分市场,最后都会慢慢布满了竞争者,最后能决出胜负的还是得拼笨功夫、硬功夫。
要奋勇前进,但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3、打造稀缺性需要积累
工作中,有两种情况,最容易建立稀缺性,一个是垄断信息,一个是跳槽到新地方。垄断客户接口,让自己成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唯一通道 ,自然而然就稀缺了。你是一个人工智能方面的菜鸟,在现在的公司里就是一个匪兵乙,你跳槽到一家传统行业,自然而然就稀缺了。
这些所谓的稀缺性,的确是有效的,但是也的确是暂时的、肤浅的,很容易被取代的。真正的稀缺性是需要时间、经验和历练的,在正确的道路上,你积累的越久,别人要超越你就越难。这也就是让时间成为朋友的道理。
很残酷的是,如果你不能找到那个正确通过积累来打造自己稀缺性的方法,那么你的稀缺性会自然而然随着你的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4、稀缺性最根本的来源,是你思维的独特性
抛开身体和天赋不谈,现实世界里绝大部分工作,都是脑力劳动,或者都有脑力劳动的成分。你的价值最终来源于你的知识、你的认知、你的价值观、你的判断力、你的决策力,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你的思维,你的思维的独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自己,你是一个随大流的人吗?你经常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吗?你愿不愿意经常做决定?如果不是,很可能你在工作中也不会成为那个有稀缺性的人。
5、打造稀缺性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上面谈的虽然都是关于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的,但是如果你是老板 ,或者你是高管,如何打造你的商品和你的企业的稀缺性,道理上是相通的。
而所有这些,都是往外看。往内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打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不要找到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火种,并把它放大、发挥,这些都是和我们在职场上寻找稀缺性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