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国刚:当前的研究生导师制度有没有问题
最近,先是西安交大的杨宝德,后是武汉理工的陶崇园,研究生自杀的事件频繁发生,关于大学老师的负面新闻比较多。出现这些事情,到底是研究生心理出了问题,还是导师存在师德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生导师制度有问题,还是都只是个体的问题?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讲起来作为导师,任务还是蛮重的。不过,一般来说,导师的职责主要是三块:一是通过教学、学术训练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需要上课的,平时还会组织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帮助学生做学术训练。二是指导毕业论文,这是最为关键的一项任务。一个研究生能不能毕业,除了看各门功课的成绩,需要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论文之外,就是研究生毕业论文能不能完成,能不能通过预答辩、盲审、答辩等各个环节。这个需要导师做很好的把关和指导。三是德育育人,这项工作大多数学校会有德育导师或辅导员之类的协助完成,导师的角色不是很重要,但也需要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上做好引导。
在这几起事件中,导师的工作存在明显的偏差。导师不该让自己的学生做很多与学习和学术无关的事情,例如家务、打杂、跑腿等。如此大量地占用学生的时间,学生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学习、做学术或者兼职打工了,就很可能会令其身心疲惫。二是有些导师有形无形中在精神上压迫研究生,从而导致他精神抑郁。三是在学术训练和毕业论文上,有些导师不好好指导,导致学生没法按时毕业。导师不在乎,甚至故意造成这一局面,以此来“卡”学生。
那么学生有没有问题?有人会说:一个导师,同时在指导多个学生,为什么别的学生不出事,就他出事了?这是他的心理有问题。客观地说,选择自杀,心理肯定是出了问题的,但是这种问题是谁造成的,无缘无故出了问题,还是由于导师在精神上、时间上压榨学生造成的?我想主要还是导师的责任,如果他好好地教学,指导毕业论文,一般不会出事情。当然,有些学生心理很脆弱,甚至有忧郁症,遇上一点事情就会想不开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例如遇上一位要求非常严格的导师,学生可能就会受不了而自杀。现在许多研究生由于家境一般、年龄偏大,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与毕业后的收入不成比例,考虑到高企的房价,心理压力就会更大。这就需要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加强挫折教育,形成抗压能力。学校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心理疏导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是否都是个体的问题?是由于个别学生,遇上了这样那样的不良导师,所以出了问题,还是在研究生导师制度上需要做些完善?我觉得这类事情是个案,不是普遍现象,但接二连三出现,说明当前的研究生导师制度也有可改进之处。
不少人觉得导师的权力过大,研究生在很多方面都取决于导师,能不能评奖,能不能毕业等等,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存在很强的依附关系。至于导师的权力,西方国家的研究生导师甚至权力更大。不过他们有其他的制约因素在起作用,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生可以随时更换导师。为什么有些研究生觉得摆脱不了某个导师的控制?这是因为这种依附关系太强,一旦研究生选择了某位导师,读研这几年就都得跟这位导师了。要是双方关系不好,要是研究生想要摆脱控制,能不能随时向学院或某个机构,提出换导师?如果换导师是很正常、很方便的事情,那么学生遇到了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就有逃离的可能,心理问题就不会恶化。
二是改善毕业答辩机制。研究生论文需要首先导师认可,才能进入其他环节,如果遇上不良导师,一直在挑刺,认为你的论文这里有问题,那里做得不够好,但是你自己觉得是达到了毕业要求的,那么这时候有没有其他办法?为此,可以建立研究生跳开导师直接进入答辩环节的机制。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只要经过学术委员会认定达到了答辩的标准,就可以了。
三是可以采取双导师或导师组的模式。当前有些高校的导师组模式,一般都是会有第一责任导师,不过毕竟是导师组,相对来说,师生之间的个人依附关系就会少一些。
如果采取双导师或者导师组集体指导模式是不是可行?要是,各个导师在指导时意见不一致该怎么办?这种模式可能有利有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56077/43adee71135a7a4a.jpg)
(摄影:厉国刚)
四是建立研究生对导师的年度评价制度。每一年度,研究生匿名对导师进行评价,如果在评价中发现存在问题,有关部门则直接介入,进行调查。
五是完善研究生指导的规则。例如一般情况下,在办公室内进行指导,每周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等。
五是配备心理导师,加强心理辅导和干预。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直接联系的心理咨询师,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与他联系,或者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减少心理问题。
六是降低硕导、博导的头衔分量,扩大学生选择导师的余地。在国内,大学老师想要取得硕导、博导并不容易的,但一旦有了这个头衔,则不会轻易改变。当然,不少高校已经做出了改革,例如副教授也可以成为博导,这个力度还可以更大些,并且全面推开。这样,各个高校老师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成为硕导、博导。导师多了,就成了买方市场了。导师在招收研究生上的竞争就会变得激烈,学生选择导师的余地就会大一些,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导师服务。
七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样可以从学校层面为研究生导师制度的革新和完善提供更好的保障。
(作者:厉国刚,“微观大道”公众号原创作品114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微观大道。这里是传播、教育和人生的微观察。
网友评论